这或许是中国文人的悲哀,中国文化的悲哀。
因为历代的诸子先贤他们从不继承细致研究先人们的学说,而是想在看完先人们的学说后建立自己的学说,甚至更有昧良心者看都不看,直接拿蛮夷的学说自己用。美其名曰:传统文化是糟粕文化,落后文化,我们要学西方的先进思想。
西方先进吗?中国先进的时候,他们还在耶稣的控制下蓬头垢面虱子跳蚤满身不能洗澡呢?
论历史,中华先进了多少年,西方才先进了多少年?再说我们不是才花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追上了吗?
为什么能追上?那是因为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勤劳才能致富,善良才能得福。
我们是靠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所以很快才追上的,不然看看印度就是例子,他们的传统文化基因造就了他们的卑劣。
在明朝读古文,道子的感受和后世还是不一样的,后世的感受也就是上面的牢骚,在明朝读古文就觉得自己有种使命感:我们不需要一代代人的高屋建瓴,我们只是需要把已经“高屋建瓴”的架子给建好,建成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房子或者是宫殿。
吃完早饭,道子便带着六七忙活起来。
办报刊程序的第一件事就是烧刻活字。道子必须找到一家烧刻字的作坊,让他们给自己提供基本需要的千字。
烧刻字的太仓府没有,不过烧制瓷器的却是有,而且还不少,当然多是小窑。
道子不关心窑小不小,他关心的是自己所需要的那些小“活字”能不能被烧制出来。
万家瓷器行的主人叫万世河,是位德韶的老匠人,吴大善人推荐道子去他家看看。
道子相信父亲的眼光,自然首先去的是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