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写作的一些出发点

国战1573 天成子 421 字 10个月前

每当读《明史文苑》总是有无尽的感慨,特别是读到嘉靖朝以及以后的文士们,看着他们犹如雨后春笋爆发的思想纷争,就觉得无比的兴奋,那种感觉比嚼着槟榔抽烟还爽。

那里唯物与唯心针锋相对的“二王”,心学的左右派之争,“前七子”“后七子”“广七子”的汉唐拟古,“二顾”东林党的理学,三袁的欧阳司马公安学,六汤的伟大戏剧,袁了凡的善学,徐光启的农学,宋应星的科学,徐霞客的地理学,李贽的“魏晋学”,李时珍的草药学,冯梦龙吴承恩……,等等诸如此类,是百家争鸣,大光异彩。

而这,细挑筛选后,发现很多的人物都出现在了一个节点,那就是万历初年,白历1573年。

于是便把这部小说的架空背景选在了这个时期。

只是个人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出场人物都按史书记载的轨迹给照实写出来,为了不被抓小辫子,所以才把明朝改成了平行空间的昭王朝。这样就算有史实上的出入,也可以自圆其说。

取名昭朝的原因是来自成语日月昭昭,日月合起来不就是明吗?

男主的出场是根据袁了凡生平一则故事中借鉴而来的。所以有可一点抄袭的嫌疑,不过看书的都是大方之家,想必一定能原谅的,微笑。

道子这个名字也是着意去取的,嘉靖朝后道教在明朝盛行,遍观史书,发现那个时代的文雅人,除了名字之外还都要给自己取一个道号,什么山人,布衣,老人,居士之类的。譬如文学家书画家戏剧家军事家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他的名号就有青藤道士、天池山人、山阴布衣等等。

这个时代除了是文人们的天地,也是盗匪们的天地,造反派们的天地。

说到这就不得不吐糟一句老朱家的江山,自打建国起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国外不说了,国内是农民起义连绵起伏,不曾断绝,可以说是往往是刚按住了这头,那头又冒出来了。

道子在后期会和造反派搅合在一起,至于会和这帮人发生什么事,就拭目以待了。

拿笔杆子的有拿笔杆子的之战,拿刀枪的有拿刀枪的之战,道子会怎么战?

请看《国战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