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白雪般的茶叶是峨眉山的特产,是一种茉莉花茶,有一个极好听的名字唤做“碧潭飘雪”。此时藏书阁内,书卷、清茗、熏香,叶楚看起来好不悠闲。玄真观云雾缭绕,雪花纷飞之时,颇有点出尘的味道。
此时,他身旁堆着的,都是峨眉派藏书阁的藏书,里面蕴含的武学,乃是峨眉派名震天下的根基,自创派以来,一直有人好生保管,可是偏偏从未有人细心整理。
也是,峨眉派自秦汉以来便有传承,历代祖师口述手教,比起自己读书领悟起来快捷的多,所以谁会耐烦阅读。
即使有人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只检有些威名的武学笔记来阅读,自然会疏漏不少。
但峨眉派自秦汉以来,历代祖师或修道,或修佛,或入世,或还俗,总能从各种典籍中悟出一些道理,用于武学之上,但是很可惜,很多空谈武学至理,升职有些旁门左道的东西,居然被归结于杂学当中,凌乱的放置一角。许多感悟、灵光一现的文字,尽被束之高阁。
看来几百年的传承,许多珍珠都已经蒙尘。
能保存下来,也多亏了蜀中的地理位置。
叶楚一一整理起来,果然发现,珍珠总是藏在淤泥当中,比如一本《金顶绵掌》当中,竟有许多对少林掌法的见解,比如就有大力金刚掌、般若掌、千手如来掌、散花掌的详细描述。
而另一本《截手式》的读书笔记当中,则详细论述了武当长拳、回风掌、绵掌的出手方式和运劲法门。
此外,藏书阁当中同样称作《柳絮剑法》的书篇当中,竟有三十八本之多,而每一本的内容都不尽相同,每一本都有可取之处,若是组合在一起,足可以创立一个柳絮剑派。
当然,其他秘籍当中,有好有坏,有精妙之处,也有粗陋之作,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牛头不对马尾的感想。
但这在叶楚看来,无疑是峨眉派前辈修炼本门武功之时迸发的灵感和智慧,可以说无比珍贵。
读到后来,叶楚干脆拿来一叠白纸,用几页录下其中的精髓和自我感悟。
他每日阅读一百本武学典籍,却足以写下一千页的记录,以至于身边白纸厚重无比。
想到峨眉派后世子弟当中,或许有很多苦学苦练之辈,但更多的只怕偷懒之人,能读个几十页都已经算是弥天大勇。
所以叶楚又将自己整理的读书笔记,提出摘要、核心,总结成论述,并点化其中内息周流感触。
时间飞逝,叶楚便沉浸在这武学典籍当中,除了李英艾接任峨眉掌门的大典之外,他几乎足不出户。
很多两三个月过去,叶楚阅读的进程已经完成大半,他的读书笔记和感悟也积攒了厚厚一桌高。无数前辈的武学智慧,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江湖道理,甚至有别家武学的修习论述,都被而叶楚整理、融会贯通,成就本身积累。
即使不算这个,叶楚也在藏书阁当中重新挖掘了几十本可以入主《永乐大典》的书籍,其中就有东汉赵哗关于峨眉创始人司徒玄空的文章,还有天皇真人论道真经,可谓是字字珠玑,其中的典籍奥义,和叶楚在昆墟界混元门藏经阁当中的典籍相对照,竟然有互相映衬之感,也因此多多领悟了仙家真经。
他甚至在一些藏书当中,发现了前人的读书笔记,从秦汉到明朝,有的一脉相承,有的前后呼应,同时又有修道人与药王孙思邈的武学笔记,将这些武学联系起来,有着一条清晰的武学脉络,想必历代祖师当初也是翻越这些典籍,才会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才将峨眉派的武学代代相传,一脉而成,乃至发扬光大。
叶楚重新找到了这条道路,竟然也爸我到了前辈的思路,并融入自己的仙家典籍当中,如同他穿越了两千年时间,与历代祖师隔着时间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而李英艾不愧是最适合峨眉掌门的人选,他也很快意识到叶楚的工作性质,立刻派出弟子帮助叶楚,自己也抽空整理阅读,到了最后,他们汇总了藏书阁的典籍,共计两千二百七十四部,有的是完整典籍,有的则是残卷,最后整理成册,共计六百二十卷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