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三章 抄家上瘾

大明钉子户 九祯 2215 字 10个月前

十一月十二日,经过多日的筹备,由应天巡抚发函邀请,苏州地区所有的丝织行业的大小商户来到苏州,参加由王越亲自主办的苏州地区丝织行业大会。

时值深秋,天气已经降温,而前来的各地丝织商户们的心情比这天气还要凉上几分。毕竟上个月应天巡抚王大人镇压罢市商人的铁血手段,让人记忆尤新,他们非常担心王越又要让他们出血,但是他们又不敢不来。

所有的商人都是带着破财消灾的心情来的,每一个接到通知的人,都在第一时间亲自或者派出重要人物来此。

这次行业大会的开办地点,就设在原来的苏州首富周府的大院子里露天举行。

次第到来的商人有六十多人,他们都是苏州地区从事丝织行业小有规模的商家。

潘景文是来自昆山潘家的代表,三十出头,作为一个庶出的子弟,能来到这里不是因为他多出色,而是因为他够倒霉。

潘家作为昆山的世家大族,对于王越正在进行的新商税制度非常抵触,不过在这次罢市过程中由于态度较好,所以没有遭受大的冲击。

这次王越召集苏州丝织行业大会,又不能不来一个人,因为担心可能会遭致王越的疯狂报复。

来之前,潘景文得到的指令是应付一下就行了,千万不要做出任何承诺。在族长家老们的判断中,王越这个另类在大明的朝廷,很难有长久的风光。

远的不说,单单是一个商税,就把天下的官员全得罪了。

在大明,官员经商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可以说是很普遍的现象。只不过官员本身是不参与的,他们的家族通过经商积累大量的财富。

比如潘家,在京师就有几个子弟做官,收商税就是从他们的口袋里掏钱,不反对都是怪事了。而且不要忘记了,在大明做生意做到一个地步,不可能背后没有一个官员或者一股势力。不是勋贵,就是文臣。

阮大铖进士出身,曾经任过吏部给事中,最高任过光禄寺少卿(从四品),再任苏州知府资历算是够了。

王越用阮大铖是看中他的狗腿子秉性,用起来顺手。

苏州将是第一个从大明内部逐渐推行新政的地区,许多政策与大明现在的所沿用的制度会产生很大的冲突。这就需要一个言听计从,而且熟悉大明现有制度的人来执行,所以王越选择了阮大铖,就是因为他够狗腿。

城与苏州这样的地方不同的是白纸上做画,而且城那些新生代的部门主管们还需要点时间来成长,王越还没有扯旗造反,所以还是要用一用旧官僚。

“另外昆山知县也出缺,圆海有没有可推荐的至交好友?”王越又问道。

阮大铖没想到这个事情王越也找他拿主意,不禁受宠若惊,由衷地觉得巡抚大人真没把他当外人。

他挫着手道:“既然中丞大人如此信任,下官就举贤不避亲了。我有一位好友,名叫杨文聪,字龙友,本为江宁知县,后被人弹劾罢官,之后寓居金陵。下官就任城管管理局局长后,此人多有协助。”

“可以,就以他为昆山知县吧,我会一并向朝廷举荐。”

杨文聪,王越是知道的,此人不但有文名,而且节操比阮大铖高太多了。此人入南明后一直从事抗清,直到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按朝廷惯例,巡抚作为当地最高长官,所推荐的人朝廷都会优先考虑,何况王越对朝廷的影响力不小。

“下官代龙友感谢中丞大人的提携。”阮大铖的心情大好,接着做又言欲止状道:“中丞大人,这个,那个……您还记得秦淮河上的董小宛吗?”

王越神情一动道:“怎么?圆海知道她的消息?”

“下官当然知道!”察言观色后,阮大铖暗自庆幸自己的宝押对了,笑着道:“这董小宛就在苏州,可惜她因母病重,开销甚大,讨债的又纷纷上门,她不得已又重操旧业,就流落到了苏州半塘乐云楼。”

他并没有提帮助董小宛还债的事情,如果王越对董小宛真的有心,总有一天会知道的,现在直白的邀功,反而落了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