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伶摇着爷爷的胳膊道:“爷爷,我要上学!”
“好好好!”刘荣根不住地点头道。
“爷爷!”刘伶突然问道:“您说我们能找到爹娘他们吗?”
刘荣根闻言一愣,接着叹了口气道:“应该能吧,这兵荒马乱的,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找到了。”
其实他心里明白,找到的可能太渺茫了,何况他们现在流落到了千里之遥的海外荒岛,但是他当着孙女的面不能这样说。
爷孙俩一路说着就回到了他们的住处,这是一处用木头泥巴搭建的两间房子,而且还用树枝围成了一个小院子。这样的房子都是抽调壮劳力成排建的,建房子的人由民政部门发放一定的银子作为工钱,所以积极性很高。
银子在淡水地区已经有用途了,因为积分商店已经随之跟进。
“老爷子回来啦!”院子里一位妇女热情地打着招呼道。
刘荣根客气地道:“张婶的鱼领了吗?”
“刚领回来!”张婶露出发愁得表情道:“就怕吃不完呢,我家那臭小子才六岁,也分了一条鱼。”
刘荣根笑着道:“没关系,不是还发了盐巴吗?吃不完了腌了,留着慢慢吃,实在不行还可以跟那些大肚汉换些别的东西。”
这些移民大多家庭不全,只好相互帮寸着搭伙过日子,刘荣根家和张婶一家就是如此。
淡水首先发展的是农业,这里的气候一年三熟,加上优良的种子和农业技术,预计到明年夏天,粮食产量不但能够保证自身的需求,还能够向外输出。
众多的移民不可能全部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初步的工业也随之展开。
要想富先修路,根据规划淡水各条道路的建设已经开始进行,那些西班牙俘虏也被投送到这里充当苦力。
各居民点也陆续打了机井,以解决移民用水问题。淡水河旁计划修建净化水厂,主要采用沉淀后消毒的方式,为淡水地区提供自来水,管道为pvc管。
淡水不远的基隆就有煤矿,虽然是品质不太好的褐煤,却能为初步的工业提供必要的燃料。因此煤矿的开采也提上日程,有了煤矿,砖窑、水泥厂、木材蒸馏厂等等都能够陆续开建。而且煤炭还能为几十万居民提供日常燃料,煤渣可以用于修路。
几十万移民陆续抵达淡水奔向新生活,他们都由治安军协助民政部疏导,虽然来此的人员众多,却有条不紊。
充足的粮食供应和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移民们的情绪很稳定。但是王越既然来了,就要为广大移民带来福利,于是他发动了“每人每天一斤鱼”的活动,时间历时一年。
真正的目的是为这些饥寒交迫的移民们补充营养,改善身体素质,从而能够更好的投入到生产中去。
进行这样的活动,只要增加八艘五百吨的拖网渔船即可达成。三十多万移民,每日所需鱼肉三十多万斤,一百五十多吨而已。其实鱼获是有富余的,剩余的鱼获会进行腌制,以后鱼罐头厂也会建立,主要为军队提供后勤。
第一次分鱼的场面热闹空前,这些曾经吃不上饭的原饥民们竟然能够过上天天有米有鱼的生活,这是在以前做梦也想象不到的。
海鱼有大有小,称斤太麻烦了,都是估摸着重量发,大鱼会剁成块发放。按照王越的指示,只能多不能少,两斤以下的整鱼,不必分解,按一斤发放。
“爷爷,爷爷!”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提着一尾大鱼飞快地跑了过来。
“丫头,慢点跑,别摔着!”在安庆茶岭被南下支队第一批俘虏的饥民刘荣根老人,此时笑得见牙不见眼,手里也用草绳提溜着一尾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