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九章 糟糕的税收

大明钉子户 九祯 2198 字 10个月前

从动静看,祸害的还挺厉害的,苏州城内的众官员逐渐把心放到了肚子里,只要王越不折腾他们就行,所以从表面看确实是一切照旧。只是巡抚行辕后墙那里进行着大改造,有点看不懂,那就不是他们要关心的事儿了。

苏州这里就是公务交接和城管队的成立,留下陈再明的一个营在此坐镇,王越继续沿江而上。

天策军海军舰队过南京而不入,继续向安庆驶去。

按说他应该和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碰个面,毕竟他是客军,招呼总要打的。

可是南京这个破地方,权利结构特别的古怪。尤其是军队体系,不单单是南京兵部尚书能调派军队,镇守太监也能插一脚。日常管理归勋贵,现在是忻城候赵之龙管理。

应天巡抚同样有权调派南直隶江南地区的军队,大家都是中央直属,不是上下级。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明朝行政构架问题很大,从而时常造成扯皮推诿。

这种权利交叉也体现在辖区的划分上,安庆府及周边从明初就属于南直隶的应天府,崇祯年又设了一个安、庐、池、太及河南光州、光山、固始、罗田,湖广蕲州、广济、黄梅,江西德化、湖口等地的巡抚,现在这个巡抚就是史可法。

安、庐、池就是安庆、庐州(合肥)、池州,这些本就是应天巡抚的辖区。虽然这里又设置了一个巡抚,但依然属于应天巡抚的责任区,应天巡抚的地位更高,所以安庆巡抚的职位低于应天巡抚。

史可法以佥都御史巡抚安庆,正四品。王越以兵部左侍郎巡抚应天,从二品。其实史可法也可以不鸟王越,因为大家都是中央直属。

这次剿匪大家都有一个婆婆,就是五省总督王家桢,这位目前坐镇河南遥控。

因为第四团王红武部已经过了徐州到达庐州,距离安庆已经不远,所以海军舰队要尽快赶到安庆补充由陆路而来的部队给养。

地方上是指望不上的,安庆地区经过官兵和流寇的反复拉锯,农业生产几乎都停顿了,有钱都难买到粮食。

这巡抚大人今天难道是来送温暖的?如果不是万岁不能乱喊,这些人就要山呼万岁了。

这个时代收买人心其实挺容易的,尤其是这些当兵的,一点点恩惠就让他们感恩戴德。

这可是巡抚大人给他们的,在此之前有哪个文官能够这样对待他们?他们能不感激吗?

接下来他们还将洗澡,理发,当然不是理天策军一样的发型了,而是修整。最后一人两套衣服,一套作训服,训练用的。一套城管服,后世常见的那种。

今后他们也不用装备刀枪剑戟了,他们人人都会有一套橡胶皮甲,一根橡胶棒,钢盔一顶,这种装备绝对是打架利器。

他们说是城管,其实就是变相的收税,主要就是商业税。城管将从苏州开始,逐渐发展到应天府各府县。有钱人最多的地方其实在扬州,那里的盐商资产千万两的不在少数。

现在只是开始,王越计划在应天府范围内招收两万城管,府县乡镇都要有他们的身影。

大明的税收太糟糕了,有一种说法,大明就是因为收不上来税,无法养军和赈灾,导致灭亡。

明末相对于明初,人口增长了四倍,耕地面积也增加了数倍,而且生产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可笑的是田赋却在一直在递减。

封建社会盐铁茶是朝廷专卖的,大明的浙江省是产茶第一大省,一年的茶叶税能收上来多少?是六两。没错就是六两!另一个产茶大省云南,一年收上来的茶叶税是十七两。

看看盐税:一五五零年,户部尚书估计实际上政府仅仅征收了两淮产盐总量的40,其余60的食盐则落入了贩卖私盐的商人手中。

宋应星《野议盐政论》中的记载也足够说明问题:“万历盛时,(盐商)资本在广凌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只以百万输帑”看看盐商的资本有多么雄厚。

洪武初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商业税在明初定的已经很低了,但到明末,商业税已经可有可无了。据记载万历年间,浙江金华这个富裕的大县,一年的商业税只收上来不足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