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沈廷扬有造船厂,有大批的船工,确实是个合作人选。
沈廷扬眼睛一亮道:“莫非是造大人那种水师战船?”
王越笑着道:“目前条件还不足,但本大人的造船厂肯定与你现在的造船厂有所不同,我的船更大,速度更快。今后当然还要建造大铁船。”
沈廷扬一拍大腿道:“好,既然王大人看得起,那就算季明一股。不知大人可有章程?”
“很简单!”王越道:“技术,材料及启动资金由本大人出,场地人员由季明负责。本官占股百分之五十一,季明占股百分之二十九,另外百分之二十向社会招股。”
沈廷扬不解地问:“招股?”
王越点点头道:“对招股,人多力量大嘛。”
其实王越是想将民间沉淀的资金撬动起来,那些地主老财们就喜欢将银子装坛子里埋在地下,这怎么可以,必须让他们流动起来。造船厂只是一个开始,今后会大量采用这一模式。
沈廷扬看重的是王越的官身和背后的实力,与王越合作造船厂利大于弊,沈廷扬当然不会拒绝,何况自己投入并不大,所以当场答应,对他吸引力最大的是造铁船。
接下来的话题就谈到沈廷扬的老话题:“漕粮改海”。沈廷扬为此已经研究和推动了好几年了,如今他只是监生,还不是中书舍人,无权上书皇帝。
所以他主要的方向就是做官员的工作,这也是他这次来找王越的目的。
王越目前任兵部侍郎,巡抚应天。不但位高权重,而且南直隶正是漕粮的起运地。
沈廷扬的同乡前辈朱清从太仓刘家港启运漕粮,所用的正是上海建造的沙船。
第一年就运送漕粮四万石,最高的时候每年运粮达到三百万石,损耗小到连河运的一半都不到。更不用耗费无穷无尽的人力物力去疏浚修缮运河,维持一支庞大低效的漕船漕军的队伍。
徐骥是带着儿子徐尔觉来的,徐骥只是个痒生,即秀才,和他父亲徐光启差太远了。
徐家在徐光启去世后,官面上能仰仗的也只是父亲曾经的同僚和学生的帮寸。
出于对徐光启的仰慕,王越对徐骥还是很客气。上海徐家是农业世家,这个农业世家不仅仅是地主,而且是农业技术世家。
所以王越邀请现年三十岁的徐尔觉,到城参观农业建设。
听说了城的亩产和耕作模式,引起了徐尔觉极大的兴趣,表示会尽快成行。
城的农业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农业技术和优良种子也需要扩散和推广。
满头白发的顾昌祚年纪不小了,已经六十多岁,这位可是上海县真正的地头蛇,县令唐以典是有任期的,到时间就要走人。这位上海县的首富,见面礼也相当丰厚。
王越收了礼,然后礼貌地和他打打招呼,便把他打发给了张忠,这位老爷子也要经营城的商品。
不过王越知道,过不了多久,这位老爷子可能就要对着自己骂娘了。
因为王越要在江南收商税,这一定会触动整个江南商户们的神经。
江南要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个钱不能都让城出,那就只能落在商税上。王越要收商税,肯定是变相商税,否则就是给崇祯打工了。
崇明县沈家当家人沈廷扬,是国子监监生,明末的国子监监生许多都是恩荫或者捐纳出身,无非是弄个士子的身份。
这位沈老爷大约三十七八岁年龄,生得仪表堂堂,肤色黝黑,身材结实――一看就是饱经风霜之人,不是一天到晚在书斋读书,读得弱不禁风的文弱士子。看这摸样,大概自己也出过海,跑过船。
“季明(字)见过王大人,真未想到王大人如此年轻!”沈廷扬嗓门不小,倒像个豪迈之人。
“季明兄不必客气,看座!”这位沈廷扬的年纪都可以当他叔叔了,王越依然称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