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万历三大征依旧是朝廷引以为傲的成绩,尽管说这三次的战斗,让大明王朝损耗巨大,可谓是伤经动骨,但三次大型的战斗,为大明王朝树立了很高的威望。自鞑虏军兴以来,朝廷的威望屡受打击,而去年的京师大捷,说明鞑虏并没有那么可怕。朝鲜作为我朝重要藩属,必须救援。
薛国观在知道当前朝廷状况的情况下,依然提出救援朝鲜,其提议还得到了刑部尚书冯英,吏部侍郎袁佑,以及众多御史言官的赞同,就显的有些滑稽了。
内阁首辅温体仁没有直接表态,这导致内阁的意见也不能够完全统一。
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倒是特别反对增援朝鲜,认为这样做不现实。
他刚一到任,就与崇祯彻夜详谈,让崇祯颇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命令他主持镇压流寇,杨嗣昌不负所望,制定了一个宏伟的“四正六隅十面网”围剿计划(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
薛国观等人支持救援朝鲜的原因是什么,杨嗣昌心知肚明。自己刚刚上位,没必要得罪这些东林党人。
朝鲜的使者每日里都是哭哭啼啼,恳求大明皇上派遣援军。明军曾经打败后金鞑子的事情,他是知道的,这次战斗传到朝鲜去之后,王上还专门与文武百官庆贺,认为朝鲜的选择是正确的,必须要紧紧依靠大明王朝。
再说朝鲜王室认同的是大明王朝的正统,根本看不上后金鞑子,认为其是胡虏,皇太极称帝登基的时候,朝鲜的使者根本不下跪,就算是为此得罪皇太极和后金鞑子,也是不在乎的。
崇祯的态度就是从不表态,任由朝臣们争论。他也知道救援朝鲜不现实,但为了天朝颜面还是开了几次朝会,体现对此事的重视。不是我不想救援,是大臣们意见不统一而已。
朝鲜使者没有其他的办法,唯有哭哭啼啼,来打动大明皇上和大明的文武大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