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这时候托洛茨基爱惜羽毛的毛病犯了,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签订这个条约,那么自己将一直屈居于列宁之下。所以他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
结果,德国又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等到10月09日,德国已经给攻到离圣彼得堡不到三百公里的普斯科夫时,情况在十分紧急军队已经怨气已经快要压制不住了,而且各地质疑苏俄政权的声音也是起伏不断。这时候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
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任没有停止进攻,并于10月12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苏俄党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
面对自己苦心完全得不到党内成员的支持,一怒之下,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布什尔维克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
于是在10月14日,最终苏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
10月21日,在布列斯特苏俄和同盟国的和约正式签订。根据合约协定俄罗斯放弃了芬兰,波罗的海各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所有领土不说。苏俄还需要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库尔兰(今拉脱维亚西部)、俄属波兰等地割让给德国。同时被沙俄连续击败十次的土耳其将兵不血刃地拿回阿达尔罕、卡尔斯和巴统等地区。
这意味着俄国将失去126万平方公里土地,这片土地占据了俄国总领土的十分之一,而且全在欧洲部分,所以上面的人口非常稠密,占据全国人口的44。俄国那原本傲视群雄的资源优势也将大大削弱,煤矿和铁矿分别失去75和73,伴随着的还有54的工业和33的农业。
除了这些,苏联还需要像德国支付7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因为罗马尼亚多德国的吸血,让其国内压力大增。),而且只能分五期,最后一期也要在条约签订一年内交割完毕。
条约会让新生的苏维埃得到休息,但是这显然不是所有的俄国人都能接受的。损失如此多的人口和工业,还必须在一年内赔偿整个国库的资金。加上在立宪会议选举中,布尔什维克却因为得票少于社会革命党,便公然推翻了他们自己组织的选举,于1918年1月派兵武力驱散了立宪会议。于是左翼政党组织工人于当天发起游行示威,抗议解散立宪会议。布尔什维克派兵开枪镇压,造成震惊世界的“一月五日血案”。用高尔基的话说:“来福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份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大批的俄国民族主义者倒向了反对布什尔维克的组织,像高尔察克这样的铁杆爱国者们更是义愤填膺。在他们的眼中苏维埃成了叛徒,是比德国佬更恶心的存在,并且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将其铲除。于是俄国的内战爆发了。
在布什尔维克的八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后,当时的协约国集团对于新生的红色政党充满了恐惧。
当时英国的《泰晤士报》专门对这场革命进行了专题报道。在报道中泰晤士报悲观的说道,这次红色政党夺取俄国政权是对整个欧洲的国家的威胁,而且还呼吁各国需要警惕共产党在各国中发展,以免陷入俄国的悲剧当中。
作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泰晤士报》一直标榜自己客观的报道。但是这次布什尔维克领导的八月革命,其毫不显露出其敌视红色政权的态度。相比于作为有形象大报的操守,《泰晤士报》不能太过于显露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报纸就没有这么含蓄。
当时有绝大部分报纸在报道布什尔维克的八月革命时,都在反复的说共产党在圣彼得堡大肆的迫害俄国民众。还有不少报纸翻出巴黎革命时的各种问题,自己大幅夸张后告诉读者,甚至有报纸呼吁正在战争的两大集团先停战扑灭俄国红色革命。这都是各国资产阶层,对于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恐惧俄反应。
但是当时协约国政府却并没有对新成立的苏俄政府采取敌视政策,因为他们还需要俄国拖住德奥的大量的军队。面对协约国伸出的善意,现在苏俄政府完全顾不上,因为他们正忙着处理国内糟糕的形势。
目前圣彼得堡糟糕的食品供应成为新生苏俄政府的头等大事,毕竟这时候布什尔维克大部分军事力量都在这里。而且这里也是俄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是新生苏俄的革命圣地,是布什尔维克所不能失去的地方。
而推翻临时政府只留下苏维埃政权的俄国新政府,现在苏维埃政权内部依然有不少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孟什维克的成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布什尔维克领导的革命口号反对临时政府,另一个方面也是布什尔维克不能太过于露骨的原因,那就是其他左翼政党对于布什尔维克没有在人数上有过多的劣势。
这还是布什尔维克之前在俄国左翼政党中,太过于激进有很大关系。之前在沙俄时期列宁领导的布什尔维克是其重点打击的政治团体。因为布什尔维克在口号中就要推翻沙俄政府,所以长期领导人都在国外的布什尔维克,对于俄国进步青年的吸引力要差多了。哪怕是一月革命后,布什尔维克拼命发展扩大组织而其他左翼政党出昏招,但是依然没有让其占据绝对的优势。
除此之外新生苏俄对于同盟国依然表现出战斗下去的欲望,这只能说俄国人现在完全被英法用经济绑在协约国战车上下不来,哪怕俄国为此已经崩盘也是一样。现在英法只要俄国愿意继续战斗下去,哪怕是布什尔维克也愿意继续合作下去。
为此时任英国大使布里斯托还向苏俄政府表达了,协约国对现在俄国事态的关心,不过主要还是苏俄政府对于战争是否继续下去态度。要知道布什尔维克在野的时候,可是将停战口号喊得震天响。事实上在布什尔维克内部正在商议关于和德国人谈判的事。
作为布什尔维克主要领导人们,可是清楚的记得自己依靠什么上台。现在反战最为厉害的可是带枪的军人团体,要是这些军人不满意那么换个政党执政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所以在初步缓解圣彼得堡物质供应的紧张关系后,布什尔维克就在商议关于和德国停战的事宜。
所以当英法大使询问苏俄关于对同盟国战争一事的时候,就碰一鼻子灰。为此英法大使对国内发报,建议扩大对俄国其他政党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