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萨拉热窝事件的影响(上)

而皇帝费朗茨·约瑟夫一世的态度则很有意思,他不关心政府使用哪一种政策,而是坚持一个原则,无论政府采取哪种对塞尔维亚的对策,都必须有蒂萨的同意,争取获得匈牙利的全力支持。

在外交大臣贝尔托尔德找到提萨希望他能支持,而这位匈牙利首相告诉外交大臣。自己反对战争是因为塞尔维亚背后的俄国会出兵干预,在没有盟友德国支持的情况下,向塞尔维亚宣战是不可接受的事。为此蒂萨准备了一份“和平计划”让外交大臣交给德国。

在这份“和平计划”中,其中心是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拉入三国同盟国中,从而阻止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野心。从表面上看这是蒂萨在用外交手段玩弄巴尔干地区的政治,实际上是加强同德国的关系,让其更够更深的介入到奥匈在巴尔干的事务中,将巴尔干变成奥匈和德国共同的事业。

面对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奥匈帝国的政治家在没有征得德国同意前,不能制定出自己的对策。这反映了奥匈帝国在战略上是无能的。而让奥匈不能做出对策的原因也是帝国内部政治结构,高高在上的匈牙利人有能力代表半个帝国否决一项政策。然而奥匈由15个民族,几乎不能把国内政策和国际政策分开。

蒂萨的和平主义姿态,也是他向维护马扎尔人的地位分不开的。康拉德和贝尔托尔德希望压垮塞尔维亚,目的就是为了削弱帝国内部民族的独立浪潮。可是两人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首先要压制以蒂萨为代表的马扎尔人。在这种奇怪的局势下,德国不仅变成了奥匈外交政策的仲裁者,也变成了奥匈帝国制度困境的破解者。

现在奥匈帝国就等德国的态度了。

ps今天早点睡觉,起来在继续码字更新。

费迪南大公遇刺的消息,在当天就在奥地利迅速传开了。

在政府官员中最先得到消息的是奥匈总参谋长康拉德,他在费迪南大公遇刺前的几个小时就离开了萨拉热窝。他当时在乘坐10点30分抵达火车从萨拉热窝到了克罗地亚,去那里监督军事演习。

午后不久,当列车通过萨格勒布站的时候,雷门男爵,一名骑兵将军走进了康拉德的包厢,告诉了他这个可怕的消息。康拉德乘坐的列车抵达最后一站卡尔斯塔特的时候,官方的电报已经送到,电报正式通告哈布斯堡皇储继承人以及夫人遇刺身亡,行刺者是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

康拉德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这个不像是某个疯子的孤立行动,而是有组织的犯罪。他认为,从效果上看,谋杀费迪南大公是塞尔维亚向奥匈帝国的宣战。这种战争行为,他认为只能用战争来回应。他立刻给在阿尔卑斯山巴德伊舍别墅度假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发了一份电报,询问他是否应该中断克罗地亚的军事演习计划,返回维也纳。皇帝回答说,是。第二天晚上,康拉德乘车连夜直奔维也纳。

康拉德的性格决定他能以冷静好战的态度对待费迪南大公遇刺的消息,因为他有和费迪南大公一样的固执。这位奥匈帝国军队的总参谋长简直天生就是军人,遇刺的费迪南大公两次帮助他登上总参谋长的位置(1906年和1912年),而且是在皇帝不喜欢他的情况下。可以说是费迪南一手促成了他坐稳了军队第一人的机遇。

多说一句,皇帝不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在1911年11月,好战的康拉德提议进攻意大利,而当时意大利是奥匈帝国正式盟友,当时意大利正在和奥斯曼作战,这个建议使得康拉德处境不利。

不过最让他敌视的还是塞尔维亚,他在爆发波黑危机的期间就不断要求同事“彻底的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由于德国的支持,维也纳才抵御住俄国的反对,赢得欧洲对于奥匈帝国吞并波黑的认同。

而塞尔维亚在没能阻止的情况下,从其他地方获得了突破。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奥斯曼大量的领土。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也因为罗马尼亚的参与击败了保加利亚。并且在俄国的支持下获得保加利亚部分新的领土,领土人口增长了近半,同时让塞尔维亚声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