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逍也想不到,这废后诏书居然会是在自己家里写就发出。
“好。”
当他刚才在众人面前说出废后是天子家事的时候,李逍知道自己已经选择了站队。
但他早就已经算是武氏队伍的人了,他也没的其它选择。既然要站队,那总要往胜利者一方站。
就如李绩这老奸臣一样,要学会顺应时势啊。
他在心里安慰自己,反正有自己没自己,也会有人说出这是天子家事无须问外人。反正最终历史上,李治还是废掉了王皇后,废掉了太子李忠,这是历史大势啊。
或许自己的出现,带来的许多改变,还让这场权力争斗的矛盾冲突减轻了许多呢,比如长孙无忌不就没被打倒,不就还悠哉悠哉的在打着锤丸吗?
有些心情起伏的拿来了纸墨。
“磨墨!”李绩对他道。
废掉王皇后的诏书,用的是我李家的纸笔,墨都还是我李逍磨的呢,李逍脑子里不由的想到这些。
李绩的文采其实一般,但也还算可以。
一篇废后的诏书写的四平八稳,没有什么惊艳的,但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一盏茶的时间而已,诏书写就,李治接过御览,很满意。
“中书门下相公们署名用印吧!”李治把诏书交还给李绩。
李绩二话不说就在上面写下自己名字,还盖上了中书门下之印,那媚上的样子,看的李逍惊叹不已,这无耻的样子,果然还够自己多加学习的。
诏书的内容其实很简单,王皇后废为庶人,母及兄弟,皆流放岭南。
至于王皇后养的太子李忠,暂时没有提及。
这个事情也不急于一时,但谁都知道,皇后一废,太子李忠肯定也保不住储君之位,这不过是早晚的事情,而且不会太晚。
李绩署好名,把诏书往桌上一摆,“诸公,署名吧!”
来济和李道宗都怒视李绩,可李绩根本不在意。
等了好一会,也没人上前签名,李治在上面有些不满了。
李逍手捅了捅李义府,“李相。”
李义府反应过来,皇帝是不高兴了。其实他倒是没有反对废后的意思,不过按照政事堂的惯例,一般诏书署名的时候,肯定是由中书令先署,然后是侍中,再是中书侍郎,这也算是政事堂里默认的一个潜规则了,宰相们虽无大小,可也有排名先后的。
李道宗迟迟不肯署名,倒是让他的态度也差点被皇帝怀疑了。
他赶紧对李逍投过一个感激的神色,然后挤开李道宗,“侍中,让某先来。”说完,他拿起笔,刷刷的在李绩后面附上了自己的名字。
李道宗怒瞪李义府,可李义府哪在意这些。
有李绩和李义府两个开了头,然后许敬宗、宇文节等也都跟着署名了,最后,只剩下了来济和李道宗、崔敦礼三个不肯签名。
李逍看着皇帝又想发怒,便凑到李道宗面前道,“郡王,事已致此,又何必还一味抗拒天威呢,十一位相公已经有八位署名了。”
李道宗看看李逍,又看看李绩,再瞧了瞧面色不善的皇帝,最终只得叹息一声,提起笔把自己的名字也写在了上面。
李逍说的对,他签不签名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改变不了这道废后诏书的结果,但不签名,却会改变他李道宗和他一家子的命运。
李道宗签了,来济和崔敦礼最终也千不甘万不愿的签下了自己名字。
这下,皇帝终于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皇帝李治继位五年多以来,表现还是很温和的,被人称为仁君。
可再仁的皇帝,真触及到了逆鳞之时,也是会爆发雷霆之怒的。私藏铠甲,还私藏了上百套铠甲,甚至还有十八套甲骑具装,这就足够震动皇帝了。
这可是在长安城,柳家距离皇城只不过两三个坊之遥。柳家是皇后舅家,这是不是说万一哪天他要废掉王皇后废掉王皇后养的太子,那柳家有可能到时直接来个长安城兵变?
这不是没可能的,也不是没有可能就不会成功的。
当年太宗皇帝发动玄武门之时,手里可是要兵没兵要人没人的,就靠着几十号人手,全凭着一股子狠劲,利用先发制人的优势,打了高祖和废太子建成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而得手的。
李治出生的时候,已经是贞观二年了。但其实,距离玄武门之变并不遥远。玄武门之变虽是个禁忌话题,但做为皇帝,他对此有足够的了解。正因为了解,所以他才极为害怕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
李治可以在李恪承认谋逆后,再放他一马恕他一死。也可以在长孙无忌认输致仕后,仍保他荣华富贵,甚至还可以把自己一手打下去的李道宗、褚遂良等元老又给召回京来。
但是,有些事情他是不会让步的。
哪怕柳家是皇后的亲舅舅家,但也难逃此劫。
李逍一直在角落里默默的看着这一切,他相信皇帝是真怒了,而不仅仅是借题发挥。
李治确实一直想要废后,也一直有些忌惮皇后的娘家,比如太原王家,比如娘舅家河东柳氏,以及王家的那些五姓七宗姻亲们。
李逍知道历史,知道皇帝早晚还是会废后的,历史上长孙无忌一直硬顶着不肯让步,都没拦住皇帝。
别看李治平常好像很好说话的样子,可是这家伙一旦拗起来,比他爹还狠。李治他爹李世民还是个很会表演的家伙,演技极佳。
可李治不需要演技,他只要关键的时候发牛脾气就行。牛脾气一上来,他不管不顾的硬干蛮干,谁都顶不住。
长孙无忌等元老全被他弄死了。
李逍斜眼瞟李绩。
这个老家伙依然是一副很平静的模样,似乎早就料到皇帝会发火,也根本没有劝谏的模样。
李逍有的时候真的很佩服这李绩的,李绩天生似乎就是那种没立场的人。
比如当年李绩本是瓦岗大佬翟让的兄弟,还是瓦岗的三当家。结果后来李密喧宾夺主,在酒宴上把翟老大当场砍头的时候,李绩吓的可是一句话都没敢说,然后就很自然的认了李密当新老大。
再后来李密败了,李绩便又认了李渊当老大。
再到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找李绩,说咱们平时搭档的还不错,现在兄弟有难,你拉兄弟一把。结果李绩根本不做理会,但他不帮李世民却也没出卖李世民去密告李渊李建成。
事后李世民当上了太子,对李绩是有过怨气的,让李绩坐了好些年的冷板凳。但李绩不管你怎么折腾我,我都没怨言。
然后终于也当上了顾命大臣,结果到了新朝,任长孙无忌如何把持大权,他这个顾命大臣都没意见。
长孙无忌夺着皇帝,李绩也不管。
而当皇帝得到了不少军方大将支持来找他后,李绩也没拒绝。
这种人,标准的奸臣模样啊,就是做人没半点立场,随风倒,哪边强就倒哪边,虽然偶尔也会有倒错的时候,但人家态度好啊。
比如现在,做为一个宰相,还是最有威望的宰相,李绩应当站出来,劝谏下皇帝,息怒别冲动,莫轻动柳家王家,否则你就不就是铁心要废后要废太子嘛,那样做事情就太过重大,得先考虑清楚啊。
可李绩就不说,屁都不放一个。
怪不得说李绩是不倒翁呢。
看看秦琼程咬金同样也是从瓦岗投到唐朝的,可秦琼程咬金却始终没李绩混的好。
人家李绩虽然投唐投的晚,可一投过来就被封王,然后人家还拒绝了,只同意封个国公。
你看看程咬金,虽然活的比秦琼命长,可现在也不过是个大将,人家李绩呢,出将入相,还当顾命大臣,还当上了太傅。
李治一人在那里越说越激动,终于忍不住脱口道,“柳家是皇后舅家,王家是皇后娘家,结果却出了这么多的事情。皇后身为国母,虽说居于后宫,可却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朕以为,皇后失德,不堪再为一国之母,朕要废后。太傅,你替诏拟废后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