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旧长安

逍遥小地主 木子蓝色 2450 字 9个月前

贞观八年正式开始营建,永安宫的设计者正是朝廷有名的建筑大家阎立本。只不过贞观九年五月,太上皇李渊就驾崩在大安宫里,于是永安宫也就停建了。

永安宫刚营建不久时,就改名为大明宫,只不过大家有时也还是会永安宫、大明宫的混叫。

李治现在大权在握,这个时候提出重新修建大明宫其实也是另有深意。

今年关陇、山南、河朔等地大旱,夏收损失严重,许多百姓都没有收获,不少地方已经出现流民,流民开始往长安聚集。

对于灾民的安置,朝廷里的大臣们也各有想法。有人提出让各地官员严守地界,不得让灾民出界,等候朝廷的赈灾粮食。

而有官员则认为这样做会死很多人,毕竟关陇河朔山南本就不是交通便利之地,等候赈灾之粮,就是等死。与其这样封锁州界,不如让饥民到长安来,毕竟长安这里还存有不少粮食,而且粮食从关东运到长安来,也比运来关陇河朔各州去更方便省时。

当然,大量饥民聚集到都城下,还是会有不少的风险的。

万一有人煽动百姓作乱,事情也不好控制。

于是比较有经济的宰相李绩就提出了一条建议,以工代赈。

那些今年绝收的灾民放他们来长安,朝廷在长安边上设一些灾民营暂时安置这些百姓,发放赈灾粮食。但粮食不白给,把灾民中的青壮者安排去修建大明宫。

灾民中的青壮者去修大明宫,这就等于是釜底抽薪,减少了动乱之源,另一方面以工代赈,还正好利用这些灾民修建修了一点的大明宫,毕竟平时修个宫殿不容易,得避开农时,每次征召有限。

现在正好,以工代赈,一举两得,既方便灾民救济,又能够控制局势,还能够修好烂尾停工的大明宫,岂不正好。

而李义府更是建议,再发行一点赈灾债券,反正有之前发行的成功经验,就拿百济攻占的土地和俘虏来做债券的抵押嘛。

李义府还野心勃勃的准备发行二百万贯新债券,以充实朝廷府库,顺利的度过这次灾情。

新设的印刷局隶属于秘书省,衙门自然是在秘书省内,但印刷局毕竟是要印书的。印书局下设造纸坊、制墨坊和印刷坊,这些作坊不可能设在城内。

皇帝特意在中渭桥边上划了一块地给李逍,做为几个作坊的所在。这片地方很大,就是在原长安故城旁边,紧邻着渭水。距离长安城也不算远,在长安城的北面,与长安隔着一条广通渠。

这座废弃的长安城,其实也没废多久。

隋朝建国之时,依然还是沿用旧长安城为都,只不过后来杨坚觉得这座汉长安城破败狭小,地下水污染又严重,已经不适合新的大一统王朝的国都,因此便选中了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面的一块好地,这里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于是文帝杨坚在这里营建新都,定名大兴城。

唐代隋朝,同样定都关中,不过改大兴城为长安城。

旧长安城废弃不过六七十年的事情,但已经残破无比,破败不堪。当年杨坚迁都,是先在新址建宫城,然后再陆续建官衙、民宅,基本上是拆旧都建新都,因此旧长安城已经拆的差不多了。

高高的城墙不再,巍峨的宫城也没有了,旧城中的房屋宅院都成了空荡荡的废墟。

甚至连城中的那些大树都砍光了。

“三郎!”

李元芳早带着一群人在那里等候,见到李逍骑马到来,忙上前来迎接。

“地址选好了没?”李逍问。

为了能够把事情办好,李逍也是不客气的跟皇帝提了几点要求,不但要求钱足人丰,还特别要求暂时借用玉米监的手下来协助他。李治也完全应允,许可他先把玉米监的人借调些过来。

李元芳是他结义兄弟,在长安城也是人脉很广,特别是他表哥狄仁杰还是雍州法曹,李逍自然第一个把他借调过来,另外玉米监不少老部下李逍也叫来了。

玉米监这些官吏在他手下,没少享受小金库的红利,平时喂的饱饱的,这个时候积极性也挺高,一叫就来了。

“就选在渭水南岸,造纸坊需要水,靠近渭水比较方便。”李元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