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大街长宽很长,足有十里之长,也很宽,可惜这么宽的路平时中间却是不允许走的。
而长安除了六条东西干道之外,其它的坊街,却基本上都是黄土路。这黄土路天晴的时候灰尘多,一到下雨的时候则特别的泥泞。
尤其是长安的人口还算多的,人多车多,路就更泥泞了。
天晴的时候进城吃灰,下雨天的时候进城则弄一身泥水,多来几次之后,李逍对于长安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想念了。
李逍曾问过大彪和张葱他们,对长安城印象如何,结果这几个家伙每次一提长安就两眼放光。
什么城池高大,什么守门的府兵威伟雄壮,什么天街雄阔,什么长安城人流如织,什么东西两市繁华热闹······
对此李逍只能说一句他们都是乡下人没见过世面,长安城不过是个大集而已嘛。
大彪甚至感叹着,进了一趟长安城之后,这辈子最大的愿意就是成为长安城里人,将来能在长安的南城买套宅子,然后在西市里租个铺子卖猪肉,嗯,如今改成在西市开个酒楼了。
李逍觉得长安其实还没有后世一个五线城市热闹繁华呢。
皇帝和宰相们还在中书门下等着他们,阎立本也没敢耽误,见过玉米之后,便把李逍的那个玉米还有那截玉米杆子如宝贝似的装进了一个箱子中,然后外面挂上一把大锁,派了一队士兵保护那辆马车。
他也生怕李逍会跑一样,和狄仁杰一左一右的把他那一骑夹在两人之中。
本来还以为能坐下阎长史的官车,想着阎立本好歹也是帝都的市长了,这配车肯定很高级,坐的会很舒服,不用八十里路的颠簸,谁成想着,阎立本一把年纪了,可人家却依然是腰佩横刀,跨坐良马。
他们甚至没给李逍准备一匹好马,李逍还得坐自己的马。幸好他的坐骑是程咬金家的,程伯献送的一匹踏月乌骓,倒也不差。
可是骑马赶八十里路去长安,李逍还是不太高兴的。这土路,颠啊。
李逍不是第一次进长安城。
每进一次长安城,李逍都内心满是感慨,倒不是感慨长安城的雄雄辉煌,而是对长安城有些失望。
就以这个时代的其它地方而言,长安的确是雄壮万分的,周长几十里的巨大都城,高高的城郭,雄伟的城楼,还有那宽阔笔直的朱雀大街······
任何一个这个时代的人,不论他是大唐的百姓,还是周边的蕃人,甚至是从遥远的西域前来的胡商,在长安城前都会被震憾不已。
全天下,甚至整个世界,也再没有比长安更大更雄伟的城池了。
但这一切对于李逍来说,就没什么可震惊的了。除了那点对伟大唐王朝都城长安的历史情怀感,真正看到长安的时候他是很失望的。
满是灰尘的官道直抵长安的城下,那高高的城廓也并不是包砖的,而是黄土夯制。
城门楼倒是很雄伟,但其实还比不过后世的那些旅游区仿古建筑。
把守城门的士兵穿的也并不如李逍想象那样的明光甲亮,相反,不少士兵看着十分普通,甚至有些瘦弱了,他们并不一个个都十分高大威猛,也并不是全都身披明光甲铠甲,衣着普通,甚至有些衣甲还很陈旧,乃至打着补丁。
多了解一些,他就知道,其实这些守卫长安的士兵们,多数的第一职业是农民,其次才是府兵。这些人亦兵亦农,战时为兵闲时为民,为朝廷服兵役,得军田免租庸调,还得自备武器衣甲行粮。
说来,这些府兵们基本上是这个时代,大唐农民里面条件最好的一批人,家里兄弟多,然后身体又都很健壮,尤其是家里基本上都是自耕农有些钱财的,否则不符合这些条件是当不上府兵的。
不过条件好也只是相对于其它的农民而言,再条件好但受限于这个中古农耕时代的条件,府兵们也是很辛苦的。
不管是天下哪个地方的府兵,都有到府训练以及轮流上京番上的任务。路途遥远,自带着干粮衣服赶来长安,轮流守卫着这个煌煌帝都。
人在异乡,十分不易。说白点,这和后世那些带着行李天南地北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很像。
府兵们甚至没多少人识字,不少人甚至还操着各地的方言,连句大唐官话都说不清楚。
一来次长安番上,回去够他们向同乡和儿孙们吹上一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