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分田、承包

逍遥小地主 木子蓝色 2496 字 9个月前

“三郎你看这个该怎么办呢?”几位里正望向李逍,他们虽地没李家多,可也都是地主,这个问题不能合理解决,那么之前说的都没用。

李逍沉吟了一会。

“我看可以这样,这三万亩地先按户分下去,每户二十五亩各家承包耕种。到了夏收之时呢,再由乡约堂去收粮。承包户可自留六成,然后交租四成。这四成租统一收到乡约堂,然后我们再根据这三万亩地的所有情况,把租子按田亩数分给原田地所有人。”

这样的话,李逍一千二百亩地虽然只分到二十五亩,但他夏收后,可以拿到那一千一百七十五亩地四成的收入做为佃租,实际上也就是把地佃给别人种,只不过今年情况特殊,打破了以往的佃种方式而已。

本来,李家的地也都是出租给别人佃种,一样是收租。

四成的佃租,不算高,但考虑到今年是灾年,这个租额也只是个临时的,其它地主们倒也就不再反对。

这不是一个很完美的方案,有些地方也有缺陷。比如有些人家原本有自己的地,只是在坡地,这次换耕溪边地,结果却等于成了佃种土地,要拿出四成收入交租。

而有的人家过去就是佃种着河边地,而今年,却等于暂时失去了一季的佃种权。

但这方案虽不完美,却也已经是比较折中的较好方案了,大家也一时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来,毕竟这个想法,比起往年里各种争水啊斗殴啊,最后还几乎只有一二成的收成来看,明显会更好。

若真能保住溪边的这些地,哪怕一户人家只种二十五亩,还得交掉四成的租,那也能度过这次旱灾的。

“如果大家都没有问题了,那么我就让夫子把这些都写下来,做为我们乡民公约,然后大家一起按手印,接下来就按此法抗旱救灾了。”

“大家还有异见吗?”李逍目光巡视全场。

“没有了。”

“就这样。”

“听三郎的。”

········

杨老夫子是个读书人,有的时候想法也比较纯朴一些。

他看到今天的场面十分和谐,便也就大胆提出了一个比较让人惊讶的想法。

蓝溪乡总有一千二百余户人家,虽然说不足朝廷均田令中每丁百亩的巨大数额,但真算起来,蓝溪乡的田地也是不少的,详细相加,估计得有五六万亩土地。哪怕这些土地以山地、坡地等居多,但确实不少。

这次大家同意减产一半,那也起码还有两三万亩土地。

“我们蓝溪乡以蓝溪为名,皆因乡中这条发自王顺山的蓝溪,这条蓝溪流经全乡,灌溉养育了溪两岸的这上千户人家。如今大旱,蓝溪水少,无法灌溉足够土地。”

杨老夫子细细道来,按他的意思是,虽然大家能够主动减产一半,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田地都是在蓝溪边上的,而抗旱,无疑是紧挨着蓝溪的田地更好浇灌,哪怕是挑水也方便的多,甚至河边的还有可能用水车引水。

如果大家只是按各家的田地减一半,那么就有可能会出现蓝溪边的好浇水的田地,有的却会荒着,而有些离溪远的山地坡地,却又还种着,这无疑会大大降低抗旱效率,甚至是影响收成。

“我们不如今年就种蓝溪边的土地,这些土地一起种,一起抗旱浇水,收获之后再一起分粮。”

杨夫子的话里,满满都是崇古之意,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没有什么个人,而是大集体。

他越说越激动,结果李逍却先摇起了头。

搞大集体,一起种地,这是要吃大锅饭啊。虽说灾荒之年,这样做有时也是权宜之策,但李逍还是不太赞成这种大锅饭。

“三郎不同意吗?”

李逍道,“我觉得,夫子说的话有一些道理。把蓝溪边的土地都种上,这确实能够大大提高抗旱效率,也能够多保一些收成。但是,吃大锅饭我不赞成,乱哄哄的一锅粥,只怕反而会没什么效率。”

救灾固然要指挥领导,但有时也还更需要的是大家的个人积极性,如果田地收到一起种,大家可能就等着夏天分粮了。

虽说不一定就都是这种情况,但肯定会有这样的人。

“搞大锅饭,不如搞承包。”

“何意?”老夫子问。

李逍解释,“我们先把蓝溪沿岸的三万亩地给种下,然后也不管原地主是谁,按就近原则,地在哪个村庄边上,我们就把地承包给这个村子,然后再由这个村子再分块承包到各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