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妃说的是江南华族?”
“不,若说关东士族崩溃,则江南华族更是早就凋零,虽说近年来科举大兴,士族重新抬头,但他们的实力依然不足与关陇集团抗衡。臣妾所说的另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实是指山东豪杰集团。”
所谓山东豪杰集团,其实指的还是大唐立国之初,朝中那些山东地区出身的军功新贵们。
这些人文有房玄龄、魏征,武有李绩、秦琼等,在大唐立国之中,立下赫赫大功,特别是在贞观朝,深得重用。
虽然如今许多山东名将都已经故去,如房玄龄、魏征这样的名臣也都走了,但这一派也还是有不少重要人物在的。
比如眼下朝中同样位列宰相的李绩,以及老帅程咬金。
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军界影响力深厚。这与长孙无忌一系在朝堂影响力强正好不同。
长孙无忌强在朝堂的影响力,而对军界却要差了许多。
过去,关陇集团是一个军事起家的集团,他们出将入相,对军界的把控力是超强的,但到了如今,军方这块,却恰恰是他们的弱势了,虽然关陇子弟大量从军,但在朝中顶级将帅里,他们的人却不多。
大量关陇集团出身的将帅,在大唐立国之后,不断的倒在了历次的内斗之中。
如今朝中军方的首席代表,当属李绩。
英国公李绩,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是太宗皇帝特意为李治留下的大将。
“李绩此人,朕有些看不懂。”李治道,当年太宗将李绩留在太原镇守,一留就是十几年,可李绩也毫无怨言。后来他当了太子,太宗又特意把李绩贬出京,说是要看李绩态度,如果李绩态度好没怨言,那就等太子继位后,再加赏李绩,把他调回朝中担任中枢要职。
李绩入中枢为相后,一直都谨慎少言,基本上很少有反对长孙无忌的时候。
要让李绩站出来支持他,只怕事情没这么简单。
“臣妾相信李绩是个聪明人,过去陛下处处听从国舅安排,那么李绩自然不会与国舅相左,但如果要让李绩在陛下和国舅之间做个选择,臣妾相信李绩知道怎么选择!”
“关键之处,还是得陛下先表明态度。若陛下都态度不明,又如何让李绩他们这样的臣子选择呢?”
李治皱眉。
要跨出这一步又谈何容易,虽然他早就想跨出这一步了。
“朕要如何做?”
“陛下可以让中书门下诏令宇文节为御史大夫。”
“中书门下可以拒绝草诏,没有宰相们的同意,宇文节当不了御史大夫。”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议封驳,而如今的中枢是中书门下,中书门下又是长孙无忌把持,他的诏令若得不到他们通过,那就是封中旨,大臣们可以拒绝执行。
这也是他一直困扰的地方,堂堂天子,诏令居然不得行。
长安,太极宫。
二月里乍暖还寒,刚减了几天衣服,转眼又已经冷的人不得不披上皮裘。
宫前那如欺霜赛雪的满树梨花,也一夜之间缤纷雪路,为地上银装素裹。
“陛下,天冷了,多添件衣服,莫要着凉了。”
武氏挺着隆起的肚子,手捧着一件亲自做的孔雀裘为皇帝披上。
“这么冷的天,爱妃不在殿里休息,怎么跑来这里了,外面风跟刀子似的。”李治握住武氏的手,发现她双手冰凉,充满疼爱。
“臣妾一人呆着也是无聊,就过来瞧瞧陛下,把刚做好的裘衣送来,还顺便做了碗热汤。”
“爱妃真好。”李治笑着说道。虽然武氏比他还大好几岁,还曾是他父皇的才人,但他自贞观之时起,就偷偷的爱慕着她。后来太宗病重,做为太子的他常陪伴床前,与照顾太宗的武氏也时常接触,慢慢的两人便心意相通。
直到现在,李治对武氏都一如继往的怜爱。
相比起他后宫里的王皇后、萧淑妃等人,李治唯独爱武氏一人。或许,这跟武氏是他真心喜欢并接进宫有关,其它的女人,不过是他的父皇为他作主娶纳的。
“有些人若是也能与爱妃一样体贴就好了。”李治叹道。
武氏看了眼皇帝案前的奏章,一眼迅速扫过,从那熟悉的笔迹这看出这几道奏章是宰相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等人所写的。
“国舅还在为陛下赦免李恪和留下宇文节一事而不满吗?”
“嗯,不依不饶,尤其是对于朕留下宇文节,并要让他改任御史大夫一事,是坚决反对。一连上了七八道奏章,甚至还把褚遂良、于志宁等这些大臣都拉着一起了。”
长孙无忌既是国舅,又是宰相,特别还是太宗当年留下的顾命大臣,他还是如今关陇贵族们的代表。
他的态度,对朝政至关重要。
当年若不是这位国舅,李治太子都当不上,更别提当上皇帝。
可即位数年,李治也越来越不满这位舅舅了,他一直还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什么事情都要替他做主。
李治本想着好好笼络这位国舅,可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多。
“陛下,国舅向来如此,陛下不是早就知道了吗?”武氏对长孙无忌也是很有不满的,盖因武氏虽然得宠,但在宫中不过是一个昭仪。
昭仪虽为九嫔之首,但上面却还有四妃和皇后,她连妃都算不上,只是个嫔。皇帝喜欢武氏,早想册她为妃,可此事却被长孙无忌坚决反对。
武氏出生之时,虽然她的父亲是大唐开国功臣,为太原首义功臣,位列国公,曾任过朝中工部尚书,也做过地方的都督,她的母亲更是隋朝皇族,是亲王之女。
但长孙无忌等人却一直都认为武家不过是暴发户。
武氏的父亲当年不过是一个庶族出身的商人,通过结交官员,在隋帝营建东都等众多工程中提供木材,赚了许多钱。然后买通太原官员,获得卫府队正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