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就算教一百个,可我们也只能教上两个班啊。”杨老夫子道。虽然他对于一个班一百学生,觉得根本不靠谱。
每个带孩子的人都想送孩子进学。
“要不这样,我们先弄个招生考试,由我和夫子对孩子们来个面试挑选。七岁以下的,我们让他们明年再来,今年先不收。十岁以上且没有半点基础的,也不再收。”
“十岁以下,七岁以上的孩子,我们从中挑选出一些资质较好的出来。我们本来有四十个学生,那么我们从外面挑四十个有些基础的孩子进来,让他们跟着我们这四十个学生一起读,算是同一年级,到时混编两个班。然后再另挑八十个孩子,算是一年级的学生,也分两个班,他们没基础,那就从头教,夫子以为如何?”
“再招一百二十个学生?”
夫子有些犹豫,现在正式先生就他一个,李逍和赵大夫等偶尔来客串一下,原来那四十个孩子才勉强教的过来,如今一下子再招一百二,要分成两个年级,四个班,那可就更难教了。
“我会请程薛几家帮忙再请两三个先生过来教书的。”
听这么说,杨大眼咬咬牙,“那也行,两个年级四个班,一百六十个学生,一班四十个孩子怕是不好教,起码得有四个先生,一个先生主抓一个班,要不管不过来。”
“我让程公子帮忙再找四个先生来,一人管一个班,夫子你则管全书院。我平时若有空,也可以来讲讲课。”
“这样好,这样好。真要是再有四个先生,那一百六十个孩子能教的过来,就是一下子招这么多学生,如果还是免费,只怕开销太大啊。”
“开销花费的事情你不用担心,现在薛程几家还有公主捐的钱还不少,以后我会再想法子的。”
一番紧急商量之后,李逍招来大彪,让他在书院门口向大家宣布决定。
大彪那杀猪的大嗓门一吼,底下立即喧闹起来了。
听说今年只招一百二十个学生,还要求七岁以上十岁以下时,许多人都有点急了。
而那些满足条件的家长,则是急匆匆的要带着孩子挤过来。
“大家静一静,不要挤不要急,一个个的排好队,到这边来登记面试。谁不按规矩排队的,取消资格。”
大彪一嗓子下去,人群又安静了不少。
“我看还得加上个条件,因报名学生太多,今年招生只限蓝溪本地乡亲子弟。”大彪扭头跟李逍建议。
李逍想了想,报名的人确实太多,也只能这样了。
年过完了,春意便渐渐盎然起来。
草色一天比一天的浓,昨天看着还只是浅浅的一点青,遥看时有近看却无,可是隔一天起来再看,一夜春风之后,那绿意已经十分明显了。
元宵节刚过,李家大院门上的灯笼都还没有摘下来,附近各家在李庄读书的孩子,就已经被他们的父兄们给押过来了。哪怕是再贫穷再简单的生活,对于那些半大的孩子们来说,新年无疑都是最幸福的。
可幸福的时光也总是短暂的。
新年总会过去,生活总得继续。
庄户们得开始准备春耕,那些上学的孩子也得收起玩闹的心继续上学了。
李家的小学堂,过完年已经是大变样。有了玉濑公主,还有程薛柳几位公子哥们的赞助,年前经过赶工,已经在李家大院东边头新起了一片院子。
虽然院子依然比较简陋,山石和黄土垒的围墙,木制的板墙和茅草盖的屋顶,但毕竟宽敞了许多。
新学堂还有一个比较气派的书院门楼,上面有蓝溪书院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还是上次玉濑带着李治和武氏过来吃饭的时候,当着李逍面替他求来的字。
那字写的还不错,不过李逍也没觉得哪里特别了得,本来他还想要自己写副字刻匾的,但玉濑坚持,他也就卖她个人情,毕竟这位工部的员外郎当时很豪爽的还赞助了书院五十贯通宝,这个可是很实在的。
若是李逍知道那四个字是当今皇帝亲题,他绝对会找长安最好的工匠做最好的匾。
但是此刻,李逍站在书院门楼下时,对头上的御笔亲题的四字根本没有在意。
他现在看着大门前热闹的景象正发愁呢。
虽说新的书院比过去在李家大院里时大的多了,有好几间教室,甚至厨房、厕所、浴室、洗衣房、操场、杂物间等一应俱全,但当初弄的时候也是按照大约百来个学生的容量来建的。
但是现在,年一过,不但去年的学生一个不漏的全来了,而且还来了更多。
也许是李逍近来名声大涨,又也许是李逍跟柳县令关系不错,或者是因为长安的贵人们来过李家几次,又兴许是连玉濑公主都在新学堂里投了钱,这让附近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争相想送孩子来这里读书。
不但有普通的农夫庄户们,也有不少家境还可以的地主们。
普通农家是看到了难得的机会,本来他们供不起孩子读书的开销,但听说李家学堂是免学费的,甚至在这读书还有免费的饭吃,读的好甚至有钱粮的奖赏,这无疑是个极好的机会,孩子送来读了书,将来肯定就有出息。
而那些小地主们,倒不是没路子送孩子读书,但他们却看中了李家的人脉,李家如今可是往来无白丁,出入将贵人,学堂甚至有薛程柳几大贵族之家的支持,将来他们的孩子进来读书,也就想着能搭上点关系。
种种原因,就导致了今年李家的蓝溪书院一开学,在这个报名的日子里,书院门前挤满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