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虽然已经猜到了答案,可还是想从老爷子嘴里确定一下。
毕竟一个权贵,自己掏腰包主动承办水利建设,放眼整个大唐的勋爵还是极少有的。
更何况高升还是一个刚刚鱼跃龙门的县男,几乎是在倾家荡产的修建水利,这种事情在大唐还没真没出现过呢。
如此种种凑到一块儿,由不得李治不好奇。
“还不是俺家孩儿,怕到了春、夏汛期小河泛滥,庄户们受损,要冬修缮河提,还自掏腰包,真不知道钱粮难来呦。”老爷子一边说着话,一边脸漏肉疼之像。
“难得下河县男如此体恤庄户。”李治微笑着点头,脸上却闪过一丝嘉许的神色,又安慰一脸肉疼的老爷子道:“钱财乃身外物,下河县男冬修水利,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如此其下河县男的美名定能远播。”
“美名又不能吃,不如粮食实在呐。”老爷子一脸肉疼的嘟哝了一句,惹得李治哈哈大笑。
李治隐瞒了高升坐牢的事实,询问了老爷子自从他上次离开高家之后的事情,从老爷子的嘴里得到了高升的第一手资料。
而后,又找了几名庄户,从高升寻常的为人处事、邻里关系,到这次冬修水利,事无巨细,李治都了解了个遍。
让他有些郁闷的是,这些庄户无一例外,都对高升交口称赞,而且对高升充满了发自心底的崇拜。
甚至连高升小时候东家一口吃的,西家一口喝的,到现在,给东家借些钱财,给西家匀些粮食,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李治都知道了一清二楚。
上次是匆匆一述,而这一次,却是李治深入实地的感受“三哥”在庄户中的魅力。
连数年前高家兄嫂如何挤兑高升和陈氏,又如何霸占了高家祖屋以及耕地,这些庄户都一五一十的告诉了这位叫“王晋”的郎君。
最后,老爷子与众庄户邀请李治、王伏胜二人在工地一同午饭。
李治为了多知道一些高升的事情,便答应下来,让旁边的王伏胜频繁眨着眼睛示意他,万金之躯,怎能和草民一块用膳?
李治懒得理会哈哈一笑,与老爷子、众庄户一同入席。
自从郑王府公布了碱水的配方,用草木灰配置碱水和面的方法,迅速在民间普及。
别人或许不知道这幕后主使,但逃不过王伏胜的眼线,李治自然也会知道。
吃着去掉老面发酸的面饼,就着肉汤,看着众庄户埋头吃喝,一脸享受的神情,李治感慨万千。
面饼、肉汤自然是管够的,而且这肉汤里面,堆着一块块大肉,不用核算,高升绝对是下了血本了。
连官府征集民夫也只能保证一日二餐,早上一餐,晚上一餐,更是难得吃一次的肉汤,就算有肉汤,也就是些肉沫星子,油油肚肠聊以。
就连大唐底层的府兵不到战时,亦是这个待遇。
这小小的下河县男,居然敢让帮工的庄户敞开肚皮吃喝,饼肉管够,足可见其难能可贵的一面。
李治也有感于底层庄户的不易,心里对高升的看法,已经完全跳脱出了原来的局限。
这不仅仅是个只懂些奇淫巧技、调皮捣蛋、不受约束的田舍汉,还是一个有着真善美、大是非的田舍汉,能堪一用啊。
……
高升早就到了工地,走了一圈修缮河堤的工地之后,他发现点问题,而后匆忙赶往位于上河村的石灰作坊。
作坊还在建设,李明月按照高升的嘱托,将地一圈,而后让工匠开工,张屠夫主管。
张屠夫作为石灰作坊的管事,冒着严寒领着他的小兄弟前来帮工,李明月要求建成作坊的时间太短,他只能带着小兄弟一起上,加班加点的拼命。
李明月这个县主亲自交代的事情,他就算有天做胆也不敢马虎,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
说实话,李明月这种王亲,本可以让佣人交代他办事,可李明月却主动招他到别院交代诸般事宜,足可见李明月对这石灰作坊的重视程度。
若坏了李明月、高升的事情,别说他以后抱不上李明月、高升的大腿,以后他这种没靠山的土财主,也会给有靠山的财主吞了。
这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时代,到了张屠夫这种土财主阶层,若没有靠山,十有八九混不下去。
听到下面小兄弟的禀报,高升独自一人来到作坊,正在帮工匠搬砖搭建窑炉的张屠夫,一边慌忙让人去通报身在别院的李明月,一边匆忙去见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