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学生就长话短说吧,可能见识粗鄙比不得大人博学,但万一给您能提个醒了呢,就是学生莫大的荣幸!”
“嗯。”于慎行点点头,他听严世贵会说话,穿儒衫的那就不是普通百姓来打官司伸冤的,文人之间探讨国事在明朝也是非常常见的,后世东林书院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少有积极意义,而可见严世贵出来说话也可以。
至于文字狱,也并非清朝一朝一代专有的,虽然清更甚,但明朝则是文人议论国事的风向太盛了,东林党代表地主阶层向上诉求,往上遇到很多层的阻力比如皇权、皇亲贵族,往下还遇到自耕农的利益,各自为战结果导致整体低效最终崩溃。
于慎行他倒要看看严世贵要说出什么道理来。
严世贵主要是想把自己推销给于慎行,他当然也想进大明权力中枢,也能当张居正学生那不就行了?
于是他随便找了个话题道:“敢问大人,鞑靼等少数民族,居住在广大的草原、高原,他们过着畜牧为主的生活,这帮鞑子之所以入侵是因为什么?”
“因为他们凶残呗,”那位戚将军接话了,“这帮鞑子难道不该见一个杀一个?敢犯我边境者虽远必诛!”
“鞑子凶残确实是事实,但是在下想,鞑子也是人也会像我们一样正常的繁衍生息,我们没必要把他们恶魔化。我们需要点大国的胸襟。”
“苍啷!”
戚大龙火了把刀拔了出来:
“你什么意思,居然敢替鞑子说话?说他们也是人?他们是人吗?他们个个都是披着人皮的狼!喂不饱的!你难道是鞑子的奸细,哈哈,敢送到爷的刀口上!”
“别吓他,听他说完此话怎讲啊?”于慎行果然替他说好话。
严世贵眼睛只是直盯着于慎行,脖子上架着的戚家大长刀尽管冰凉也无视之,他当然也怕死但他在赌这个年轻的天才文官,会被他接下来的话给打动,一定能够被打动,除非于慎行突然变白痴或者他说的话不是人话。
听说了二人的谈话,严世贵已经大概知道接下来故事的格局:
那就是两年后,1570年一场意外促成了著名的“俺达封贡”,距离现在1568年还有两年,从此明朝就不再受蒙古问题的困扰了,时代不同了,明朝和蒙古断继战争了2百年终于要迎来一个新世纪。
所以,现在的主流是“和平”,战争是几十年后的万历三大征,还有围绕满清的崛起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