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虚虚实实(下)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247 字 10个月前

后来,不知为什么,那年秋天,魏申突然去了北漠,之后便再没了消息。

再后来,他就出现在鞑靼俺答汗的左右,经常出入的地方也都是鞑靼方面的大头领,参与重要议事,做重要决定,而且他的很多建议都被俺答汗采纳。

这几年以来,魏申更是参与到战事之中,尤其是阿帖木尔搭档之后,几乎掌握了军中后方粮草、将领任免的大权,就连深受俺答汗器重的阿帖木尔自比不如,不过他不计较这些:一文一武,没有可比性。

也正是因为此,阿帖木尔与魏申的‘合作’才能得以长久,而且很是融洽,这既成就了阿帖木尔,更让魏申在军中的威望高了许多。

那么?魏申为何会经历如此非凡的‘经历’呢?

对此,当初还确实有过不少说法:譬如说魏申本就是被派到大明去的‘卧底’,吃在大明、住在大明,为的就是了解大明的风土人情、兵力部署,更有甚者:是有关朝中之事,或各衙门中鲜为人知的门门道道之类……

还有人说,这个魏申本就是大明人,只是后来不知得罪了什么人,还是什么人得罪了他,他才狠下心来来到北漠。

投靠了鞑靼,而且要一心帮助鞑靼对付大明:无论朝廷命官,还是军中将士,那怕是寻常百姓,能整则整,复仇来了……

说法多了,就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各个说法之间时而会相互矛盾,时而又会相互印证,这简直是一件非常的奇葩、奇妙的事情。

比如说,有人还说了:魏申本就是鞑靼人,只是为了更好的融入大明中,所以才起了这个‘魏申’名字,一听就是大明的子民,而与北漠基本不沾边。

那么他为什么后来还继续用这个名字呢?主要是因为那个名字叫的时间太久了。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鞑靼头领想说明一个问题:在北漠,也有人很了解大明的情况,就比如说‘魏申’他堪比大明任何一人。

这是说魏申是本就是鞑靼派来的‘卧底’。

而说他原本就是大明子民的,也会这样解释:魏申之所不改名,就是想告诉得罪他的人,或他得罪的人,一个道理:有本事来找我,我现在就是这么厉害,得罪我,后果很严重的……

听听,说法这东西,简直开可怕了。好在经过了这么多年,关于这位神秘而又颇有‘争议’的魏申话题,是越来越少了。

不过,现在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在鞑靼看来,魏申就是他们的‘大军师’,至于名字,已经不重要了。

同样,在大明将士看来:魏申就是敌人,至于名字,已经不重要了。

从一点讲,这个人还是很厉害的:用事实推翻了关于自己的一切流言蜚语。同时,用事实让所有的人对自己的看法一致。

厉害的人,他往往在很多方面厉害,很多地方、很多行业,唤来换去,人家都是厉害的角色。

这样的厉害,才是真正的厉害……

“林宗武、东沙城;仲逸、西沙城;至于驻军大营嘛,呵呵,毕竟只有数千的兵马,若是离开大营,就只是一个个移动的身躯而已”。

营帐中,魏申再次来到沙盘前,看着“地图”:“即便有城墙做掩护,我同样可将你们拿下,之前的败笔、耻辱,将全部雪耻”。

自从阿帖木尔被抓后,魏申就曾想过自己的结局:要么更进一步,几乎可达到人生的巅峰,要不彻底结束,陷入万劫不复。

显然,他将林宗武与仲逸视为最大的对手:你死我活,我将成为北漠的神话;你活我死,那我就真的、彻底的‘死了’。

战胜仲逸、林宗武,魏申就是大功一件,毕竟之前的败局都是因阿帖木尔造成的,他的责任自然能少不少。

若是再次战败,之前丢失的城池、折损的兵马,也会算在他的头

上,这就是目前魏申的困境:不能成神话,就会成为另一个神话。

夜幕下,身为鞑靼四万之余的兵马的实际控制者,魏申也在等着一个消息。

关键时刻,一个消息能改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