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高手过招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225 字 10个月前

魏申再次向众人重复了一句:“至于接下来的部署,我还没有想好,诸位稍安勿躁,等明日一大早,我们重新议事,还是在这里”。

此言一出,众人连连点头,再也无人催促即可就发兵,那是鲁莽的表现。

“派出去的那两万将士怎么办?他们可都还在原地待命呢”,那名副将上前说了一句,刻意压低了声音,但其他人还是能听的出来。

魏申也没有回避,不假思索道:“还能怎么办?撤回来呗,大明在西沙、东沙两城内的兵力应在一万左右,他们有城墙、城门,有火炮、有箭楼,我们同样派一万兵马攻城,岂能攻的下来?”。

这话说的,皆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用相同的兵力攻城,若双方装备相差甚远,则显然不能用直接强攻的方式。

“遵命”,传令官领命而去,其他将领也纷纷退了出去,偌大一个房间,只剩魏申一人。

桌上放着一张硕大的‘沙盘地图’,对面的木椅中间的小桌上摆放着水碗,没有茶叶,也没有茶碗。

这么多年以来,魏申在军中做事,一直以‘大军师’的身份行事,每临战事也皆算能圆满完成,至少不会出什么大的岔子。阿帖木尔生性鲁莽好动,但属下将士们还算忠勇,这么多年也就下来了。

然而,这次却是个例外,凭借多年的‘江湖经验’,魏申隐隐觉得自己这次所遇到的对手,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

同样,此次博弈,更加剧结果的不确定性:他真的没有多少把握能预测到。

在魏申看来,林宗武是足够英勇的,以至于他麾下的英勇千户所也得到鞑靼上上下下的认可、甚至于佩服。

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更不是一般对手能欣赏的了的。

戎一昶死于乱箭之下后,林宗武统领朝廷北征两万之余的兵力,这对于大明的将士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消息,但对鞑靼而言,真是个坏消息。

当初阿帖木尔曾向俺答汗夸下海口:“五日之内,全歼大明朝廷派来北上的两万兵马,到时一起喝庆功酒……”。

如今,十几日过去了,结果却是:西沙城、东沙城丢了,兵马累计折损三万左右:除西沙、东沙城各自一万兵马外,那晚争夺粮仓的四千兵马,还有刚刚去驻军大营五千之余的人马,皆没了……

当初黄沙城的兵力五万之余近六万,连同西沙、东沙的兵马,阿帖木尔实际控制的兵力近八万。

现如今,黄沙镇已不足五万的兵力,这是一个多么难以启齿的结果,与当初展望的战况,相差太远。

知己知彼,对林宗武麾下的兵马,魏申却有些吃不准,从之前的两万多人,如今分别进驻西沙、东沙城,一时也探查不出来。

但他能断定:此次攻城,林宗武部伤亡并不大,同时,也不排除向当地驻军借援兵的可能。

林宗武,简直就是阿帖木尔的克星,当初在京城外,他率兵突袭,英勇千户所异常勇猛。后来在回途中被伏击,又是林宗武亲自率兵,阿帖木尔更因此而负了伤。

真是冤家路窄,如今,非但由林宗武做了北征主将,而且他的身边还多了一个监军——仲逸。

关于仲逸,魏申是既熟悉又陌生:当初在京城外时,二人也曾参与过谈判,那个时候仲逸只是个翰林院侍读,官居六品。

当时,魏申对他印象比较单一:口才不错,人年轻,太年轻了……年轻到让人一时忽略他的睿智、谋略、才学。

现如今,仲逸依旧在翰林院当差,但已升为侍读学士,居从五品,还是此次朝廷派来的监军。

在东南福建抗倭时,这位年轻的仲大人巧设妙计,竟歼敌数万……

魏申知道:或许,仲逸的出现,才是此次战事部署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连失两城、驻军大营设伏、阿帖木尔被抓,莫非都是出自一人之手?

若果真是那样,他所面临的对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