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先遣军,无须派一个像戚继光这样的将军,一般资历就可以,但不能忽视军功。
当然,作为主将,务必要忠勇、善谋,像戎一昶那样的废物,是绝不会再有了。
大致如此,经过一番商议,关于北征将军一事,朝廷的旨意渐渐也就明确了。
……
数日后,北漠,朝廷来了旨意,众将领前来接旨。
结果正如大家所料:北征军由副将林宗武节制,监军仲逸、随军南栖原,其他将领等,各司其职,继续与鞑靼的战事。
当然,除监军与锦衣卫百户外,其他职务,林宗武是有权任免、调整的,这是权宜之计。
林宗武掌管大局,这并不意外:他本人已与鞑靼交战数次,连同东南倭贼,每次皆有战果,在这些人当中他的军功最大,无人不服。
当然,唯一有些非议的,恐怕就是他的年纪与资历,但军中不同于朝中,想当年霍去病才十几岁的年纪便统兵御敌,二十出头便做到了大司马、何其威风?
有的时候,拳头就是真理、刀枪就是道理,不服就打,胜败定论,不服不行。
更何况,林宗武只是暂领主将一职,品佚职务并未改变,想当年,他率三百人的敢死队,斩杀敌军两千余人,最后只有七人生还……
试问,还有谁不服?
据此,从军以来,继英勇千户所之后,林宗武终于迎来第二次独挡一面的机会,而且是近两万的兵马。
常言‘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点兵点将,尤其还有戎一昶的心腹,决不可再让其掌兵。
一套新军规军令也即将下达,就连平日里将士们换防、吃饭、休息的制度,皆要有所调整。
北漠,驻军大营,要变天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中不可一日无帅,若那个山寨缺了寨主,其他人也会说‘山寨不可一日无主’,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戎一昶死于乱箭之下,副将林宗武、监军仲逸、锦衣卫百户南栖原已分别向朝廷上奏,禀明当晚发生的事儿,也对戎一昶之死做了各自的推断。
其他将领,千户以上的武职,也联名上折,详细说出各自在当晚都在干什么,并对戎一昶之死做了推测。
同时,众人也会尽量撇清与这位短命主将的关系,就怕牵扯到自身。
戎一昶涉嫌两宗罪:私通敌军将领、变相谈交易;染指兵器军备造假,且为主使,在此案中起关键作用。
有了这两宗罪,无论戎一昶之前是何职务,无论他动过多少心思,结果都是死路一条,而且永不得翻身。
一个自己贸然去东北方向的胡杨林,要么是与阿帖木儿谈什么新的交易,要么是被敌军当做伏兵而误杀。
这,将是戎一昶死法的最好解释。
好好的,身为一个主将,半夜到胡杨林做什么?而且仅仅带了自己的几名心腹,不是心中有鬼,又是什么?
或许,待戎一昶与阿帖木儿来往书信核实,以及他昔日的属下供出关于兵器军备造假、以此来敛财的罪证后,戎一昶真正的死因,已经不怎么重要了。
在皇帝朱载垕看来:即便戎一昶如今能活过来,那也应该再将他千刀万剐、死一百次不足惜。
罪该万死之人已离去,然而北方的战事却远未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在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对朝廷派往北方作战的将士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为他们另觅一名主将。
这事儿,可不能再马虎了。
或者说,从现在看来,皇帝对之前戎一昶的任免,压根就没有指望他能打胜仗,将此人架在火炉之上烤,才是真的。
只是没有想到,戎一昶这么不经烤,还未真正决战,就原形毕露、不打自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