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武如此一说,看看台下将领的反应,再看看身边的南栖原。
这些人对戎一昶的态度,也就首先体现在对朝廷上奏这件事上。
这个……,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
当然,还有的人在观望,观望戎一昶的结果……
“报……”。
大约半个时辰左右,门外传来锦衣卫校尉的禀告声,南栖原吩咐:进来说话。
“启禀大人,我们在东北方向那片胡杨林中发现了戎将军,连同他身边的随从,身上中箭多处,全部身亡”。
那名锦衣卫校尉说道:“由于那片胡杨林距离中军大营较远,知道戎将军行踪的人不多,不少人还以为他在营帐中呢,所以昨晚并未立刻找寻”。
这么一说,问题来了,而且是很多的问题……
林宗武首先开口道:“戎将军为何要去那片胡杨林呢?”。
负责探查的锦衣卫校尉望望南栖原,略作思索状:“那片胡杨林在东北方向,也是鞑靼撤退的毕经之路,或是戎将军带人去查看地形,应对后退的敌军?”。
这话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也似乎有一定的分歧,台下众将领,有点头的,也有摇头的,正是这种说法的最好诠释。
仲逸进而问道:“既是为探查敌军后撤之路,为何戎将军要亲自去呢?且只带了区区不足十名随从?”。
“这个?……”,锦衣卫校尉再次思索一番,台下众人顿时安静许多,纷纷将目光投上前来。
显然,这个问题,也是大家心中所想,被仲逸提了出来,众人皆拭目以待。
“这个,昨晚粮仓一带发现敌军,后来,中军营帐附近也有敌军,但加起来也就五千左右,而我们有两万之余的兵力,从当时战况来看,我们是必赢的,而结果也是如此,敌军折损四千之余”。
众目睽睽之下,那名锦衣卫校尉继续道:‘这一层,戎将军自然也能看的出来,故此,他只带了亲信随从前去查看,结果,还是遇到了后来撤退的敌军……’。
这么一说,底下嘀咕的声音小了许多,之前摇头的人,也渐渐变成微微点头。
显然,戎一昶是被锦衣卫的人发现,当时负责寻人的,还有其他千户所的军士,现场大家看的清清楚楚。
关于戎一昶之死,方才这位锦衣卫校尉说的,正是他们一起办理此事所有人的看法,之前他们就曾议论过。
想必,这个看法,很快就会成为大多数人一致的看法。
见众人沉默不语,这时,林宗武缓缓上前,叹口气道:“哎,都怪我,只想着为戎将军安全所虑,两军阵前对峙、冲锋陷阵之时,没有请他一同前往,否则,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儿……”。
这话说的再明白不过:当时戎一昶要当缩头乌龟,身为主将,借故躲在营帐中。这几乎是所有人都知晓的。
点将后,林宗武率领众人出击,戎一昶根本就没有动。
……
“林大人,仲大人,还有件事儿,不得不说,但此事事关重大,是否由下官单独向诸位禀奏,还是……”。
良久之后,南栖原从那名锦衣卫校尉手中接过一个小包袱,来到林宗武与仲逸面前。
戎一昶不明身亡,目前军中要拿事的,只能是副将林宗武。
至于仲逸嘛,他是一个监军,什么事都不管,但什么事儿也可过问一下。
“说,这里都是一同奔赴沙场的生死兄弟,有什么不能说的?”,林宗武做出一个姿势,所有将领纷纷上前。
南栖原也不在回避,他高高举起包袱说道:“据查,戎一昶与敌军主将阿帖木儿早有勾结,这里有书信为证,他们相互谈条件,损害我大明利益,为自己博取富贵”。
“啊……”,台下一阵唏嘘之声,林宗武与仲逸对视一眼,并未多言。
在此之前,南栖原已得到林宗武的准许,将戎一昶部分心腹抓捕,对于戎一昶的罪证,很快就有一个书面指正,只是时间安排的问题: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
“戎一昶染指军备造假之事,与敌军相互勾结。此外,还有其他朝廷命官深陷此事,有历次分赃为证。……那个叫戎生的奸细,就是戎一昶所派”。
众目睽睽之下,南栖原郑重其事道:“以我看,这个戎一昶恰恰知道阿帖木儿不会被杀死,所以才在他必经之路上候着,或是二人另有什么勾当要谈,或是被当做伏兵而误杀……”。
哦……,这个说法,才是最为贴切的……
夜色中,火光冲天,照的通亮。厮杀声、叫喊声时远时近,后来,渐渐变为一阵急匆匆的马蹄声。
不知过了多久,阿帖木儿率兵后撤,向黄沙镇方向而去,不足一千兵马的样子。
月色之下,偶有零星火把点缀,骑行的速度也慢了许多。
英勇千户所千户谭辽率兵追了上去,但仅仅‘雷声大雨点小’,做做样子而已,林宗武早有吩咐:若敌军后撤,万不要真追。
兵法有云‘穷寇莫追’,然而对于阿帖木儿率领的这支不足千人兵马,无论如何也算不到‘穷寇’的范畴,绝对不能追。
北漠一带地形复杂,尤其夜行,鞑靼明显具有优势。而继续向北而行,有黄沙镇,还有附属的西沙城、东沙城,那里驻守的是敌军八万之余的兵力。
若鞑靼在沿路设伏,亦或诱军深入,贸然追兵是兵家大忌,即便举朝廷大军两万的兵力,也断断不可有此举动。
既如此,何不‘擒贼先擒王’?
当然,在林宗武看来,阿帖木儿从来都不是那个所谓的‘王’,无论谋略、带兵之道,他还差的很远。
从危险指数来看,阿帖木儿远不如一个军师——魏书办难对付,或许有他在,鞑靼类似的贸然出兵,还会有下一次。
见后面的大明将士没有继续追来,阿帖木儿不由的笑出声来。
他所认为的是前方有八万大军在城中,这才是英勇千户所等兵马,没有追上来的关键原因。
至于自己是不是那个真正的头领,倒是其次的,他确实也没有想过。
前面一片胡杨林,阿帖木儿驻足而立,吩咐属下:“稍作休整,再次检查兵甲、弓箭、战马……”。
以百户所为单位,各自统计,传令兵汇总,很快便有了结果。
“启禀将军,将士共计九百六十人,每人一骑,兵甲有所折损,弓箭齐备,可发之箭,大约五千余支……”。
很明显,这些弓箭作最后逃亡时用的,在北漠作战,尤其两样最为关键:马匹、弓箭。
来时五千之余的兵力,如今不足一千,阿帖木儿此次损兵折将惨重,若是回到黄沙镇,想必魏书办又要责罚了。
至少,不会有好话、好脸色。
‘此次我折损四千之余的弟兄,他日,我要你们加倍奉还’。
阿帖木儿一声高喊,双眼发出两道亮光,似乎要气炸了。
经此一战,原本在大明与鞑靼之间形成的默契,或许会被打破,真正的决战也或许就此拉开。
至于原本是为和谈而让双方都有一个台阶下,但当真正刀剑相向、阵前对峙起来时,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
“嗖”的一声,胡杨林中传来一阵急促的声响,一名鞑靼军士应声而倒。
阿帖木儿命人搜寻,火光之下,马匹团团相围,众人盯着躺在地上的军士:他的胸前是一支箭、暗箭。
“不好,胡杨林中有大明的伏兵,大家不要贸然出击”。
一名随军将领喊了一声,阿帖木儿立刻命人摆好架势,众人开弓搭箭、直指眼前的那一片胡杨林。
“放箭”,片刻之后,传令官一声令下,箭如雨下。
紧接着,又是一拨。
“撤……”,箭雨之后,阿帖木儿挥剑北向,敌军所有残留人马直奔黄沙镇而去。
胡杨林地面上,如雨后春笋,又似根根倒立的钢针,黑黑的箭头深深嵌入沙土之中,密密麻麻的。
……
次日一大早,朝廷驻军大营简直要炸锅了:昨晚来偷袭粮仓的敌军被击退,斩敌四千之余,粮饷分毫未动,这本是该庆贺的。
可结果呢?主将戎一昶,竟然不见了。
“你最后一次见戎将军,是什么时候?”。
“不对啊,我怎么听说,他一直在营帐里,就没有出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