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引蛇出洞

大明略 南宫草堂 4615 字 10个月前

这个结果,还算圆满。

“至于监军嘛,之前大多都是御史或宦官担任,此次,我们就破个例”。

新君新气象,朱载垕向仲逸笑道:“监军就是记录战事情况,督导奖罚、功过,就由你这个翰林院侍读学士去吧”。

还是那句话:翰林院是皇帝幕僚之一,近水楼台先得月,这种可去可不去的差事,就看皇帝怎么说了。

越是如此,其他人越无话可说,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人嘛。

“此外,锦衣卫北镇抚司也派一个百户所随行,多打探当地军情、民情,以便用于战事,此事不要公开,就此打住”。

朱载垕笑道:“顺便,还可以保护仲学士的安全,翰林院的侍读学士,两次上战场,谁说文人只能提笔了?”。

哈哈哈……

众人一阵笑声,是因为这件事儿终于敲定了。

据此,众人缓缓退去,按照皇帝的旨意部署安排。

顿时,屋中只剩仲逸与朱载垕二人。

“仲学士,此刻再无旁人,坐下说”。

朱载垕也放松身姿,长长舒口气,一脸的轻松。

这场面,如同当初在裕王府,二人就随意这么说说、聊聊。有交情终究还是不一样。

常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是很有道理的。

“此次北征,你虽是监军,但可参与军中议事,连同戎一昶、林宗武等,要周密部署战事,争取一个大胜仗,朕等着你们的捷报”。

朱载垕平静的说道:“林宗武,你们应该不陌生,当初东南抗倭时,就曾一起共过事,至于戎一昶嘛,朕总归还是有些不放心”。

仲逸眉头微微一皱,急忙起身而来,微微的说了一句:“都是微臣草率,才举荐了他,才令陛下为难……”。

朱载垕摇摇头:“这个与你无关”。

皇帝自然有皇帝的考虑,在他看来:当初兵器、战马等军备被人动了手脚,此事,还未结束,如此也好,若这个戎一昶真与此事有关,也好借此机会考验一番,连同他身边之人。

不谋而合是有条件的:在仲逸看来,这是将戎一昶诱出京城的绝佳机会。

皆大欢喜的结果。

看来,戎一昶此次是毫无意外的要做这个‘主将’了。

当然,毫无意外,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军中。

“锦衣卫的人,你可差遣,但他们另有自己的差事,你也不必多问”。

朱载垕如同嘱咐家常一般,向仲逸一一安排:“这是锦衣卫的特殊使命,想必就不用朕多说什么了吧?”。

仲逸重重点点头:“微臣明白,此次北征,定当小心行事、不负圣恩”。

原本以为事情就此议定,仲逸正欲起身告辞,谁知这时朱载垕却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句:“当然,难得去一次北方,又是鞑靼出没的地方,所到之处,要多走走、看看,如同当初在东南抗倭时,巧妙利用地形……。

寥寥数语,看似平淡,而仲逸心中还是有个不小的波澜。

出了院子,他心事重重的向翰林院走去。

“到处走走、看看?这不是朱厚熜当初说的‘逍遥王’吗?”。

仲逸细细琢磨着朱载垕方才的那番话,心里犯了嘀咕:难道,朱厚熜向朱载垕说过什么?

那么,免死铁券、无名无实的逍遥王呢?

说到当初在东南抗倭的战事,仲逸利用大水库、东桥、凤凰山、乌龙岭的地形,成功歼敌数万,此事,已过去有近半年的光景。

此刻,朱载垕如此清晰的点到这件事,或是无心,也或另有深意。

哎,懒得去琢磨,还是想想如何对付鞑靼吧……

话说仲逸的一番话,很快引起朱载垕重视,他的态度也渐渐明朗起来:先来一个大胜仗,之后再做定夺。

事已至此,其他参与议事之人,无论内阁大臣,亦或都督府、户部、兵部主官,也再无异议。

开战,首先要做好两件事:其一便是粮饷,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户部表态:再困难也要想办法挤挤,度过眼下再说。

不过话说回来,若战事没有久拖不决,调动兵力不多,消耗也不是很大,至少还在可承受范围内。

据此,更加说明一个道理:百姓富足、国库充盈,是多么的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将帅任命。连同兵力部署,这似乎比粮草更为紧迫,否则,大军无法前行。

据探查所报,鞑靼不足三万左右兵力,且从目前迹象来看,并未有全部投入的打算,据此,朝廷打算先派出两万左右的兵力。

战场之上,情形多变万化,一旦双方真正开战,并不能排除鞑靼部增兵的可能,而朝廷对此也有部署:一旦鞑靼军增兵,北方的驻军便可奉命增援。

如此,便是朝廷部署的第二道兵力,也是主力所在,而第二道兵力的主将,才是关键的关键。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将在不在勇而在于谋,运用得当才是关键。

至于将帅,众人经过一番议论,觉得两个人非常合适:俞大猷、戚继光。

后来考虑到南方抗倭行事不可无主将,俞大猷年事已高,而戚继光在隆庆元年已为神机营副将,目前,正在训练从辽、蓟一带新募集的三万步兵。

最近,朝廷又从浙江募集三千士兵,也由戚继光进行训练,是皇帝朱载垕准许的。

“从后军都督府择一将,作为北征先遣军的主将,若战事告捷最好,若需增兵,到时再任命戚继光为主将,统一调度北方将士,如何?”。

朱载垕向众人说道:“如此,即便鞑靼再增兵马,朝廷也可无忧也”。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众人的附议:有戚继光作为后备的第二道主力,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北方驻军本就由后军都督府掌管,从后军都督府择一人为将,大家自然无话可说,况且一旦战事失利,还有戚继光可以依靠,故此,首站之将,也就少了不少压力。

尽管如此,后军都督府,何人可作为主将呢?

对此,众人又是一阵议论纷纷。

说实话,真正能征善战的将帅,如同国宝一样,少之又少,缺的太厉害了。

这时,朱载垕的目光再次落到仲逸身上,那神情分明就是在说:既然,你出了这个主意,就不妨将主将的人选,也一块说了吧。

很明显,对其他参与议事大臣来说,久在朝中,他们早就懂得一个道理:这是个得罪人的差事。

主将人选,举荐对便罢,一旦此人名不符其实,到时吃了败仗,举荐的人也跟着倒霉。

反之,若是打了胜仗,其他将帅便会心生忌恨:当初为什么不举荐我呢?现在功劳都给了别人,心里能好受吗?

若是举荐俞大猷、戚继光这样的良将,那众人无法可说,可换做其他人,能有几个有把握的?

既然没有把握,就干脆不表态,这样的差事,还是让这位年轻的仲大人去做吧。

在仲逸心里,最佳人选也是戚继光将军,不过他已被定为后期战事的真正主将,那么,这两万先遣军,就只能再选他人了。

此事来的有些突然,连同今日北传来议事,仲逸之前都是毫无准备的。

不过,经过一番思量之后,他心里还真想到一人。

“万岁,微臣倒是有个人选,或许正合适,此人之前也在后军都督府,而且从军多年,足以胜任这支两万之余兵力的主将”。

众目睽睽之下,仲逸一字一句道:“此人,就是原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

戎一昶?

略顿片刻,众人神色复杂不解:戎一昶之前是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不假,但因为严磬之事,如今他已被降为正二品,这合适吗?

众所周知,当初在东南抗倭时,原兵部郎中严磬被倭贼乱刀砍死,临死之前,他身上留有一份罪状,说的是染指军备之人,其中就有戎一昶的名字。

后来朝廷核查,并未发现戎一昶确凿证据,但毕竟此事牵扯到他,后来决定:戎一昶由之前的从一品降为正二品,继续留在军中。

众人心中的疑虑,仲逸自然是知道的。

“圣上,戎将军虽然在严磬之事中有牵连,但也是经过朝廷查证的,查证的结果是:他只是监管不严,并未深陷其中。都指挥使也是正二品,算起来,他作为主将,还是够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