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打完再说

大明略 南宫草堂 4571 字 10个月前

对此,朝中又分成两种声音:主战与主和。

力主出战的大多为武将一方,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北虏南寇都一样,只有将他们灭掉,才能真正消停。否则只是一时安分,日后依旧要对阵军前,没有第二条路走。

而主张讲和的则比较复杂,有人担心战而不能胜,有人恐粮草军饷无法备足,还有人说鞑靼远比倭寇难对付,他们有自己的地盘,兵力也极为充足,不宜开战。

这其中,有内阁的大臣,有户部的主官,甚至于五军都督府、兵部的人,他们也不主张刀剑相向,消耗太大。

作为继位还不到一年的朱载垕来说,他并非拘泥于开战与讲和两个选择,而是因交战以外的另一个因素。

连同抗倭一样,若是能解除‘海禁’,倭寇作乱的手法就会大变,剿倭的策略自然也就要调整。

这一点,早在裕府时,他就曾与仲逸说过。当时,二人的看法出奇的一致。

鞑靼毕竟不同于倭国,而他们也要互通交易、开放市场,不管怎么说,大家总是要吃饭的嘛。

议和,原本还是可以考虑的,但如今鞑靼竟先纠集数万人马示威挑衅,在这种情形之下,若是在提出议和,岂不是很没面子?

再说了,他这个皇帝,还是个继位不久的新君,绝不能含糊。

可是,文武百官中,就这两种声音吗?

朱载垕看着底下有人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虽不那么明显,总归是乱哄哄的感觉。

这么多人,大多都是打酱油的,做不了主,还得凑个数,不易于形成统一意见。

后来一想,朱载垕干脆决定:换个地方说,只留下内阁大臣,以及都督府、兵部、户部部分主官,重新议。

正在宫中为朱翊钧侍读的仲逸,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被传唤过去,说是万岁要他也参与议事。

这时,仲逸惊讶的发现,这个传旨之人,正是当初在王府替他传话那个老头。

当初,还是裕王殿下的朱载垕正与徐阶、高拱、张居正等议论如何对付严氏,希望仲逸也能一起前来议事。不过给他传话的人却是这样说的:如愿意的话,可前往……

当然,这主要是考虑到当时的皇帝朱厚熜。

如今,朱载垕已贵为天子,再叫仲逸议事,终于不用再瞻前顾后了。

行过大礼后,仲逸不由的看看周围,除朱载垕外,为首的还是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

要不是内阁的,要不是六部的,起码是侍郎起步,仲逸这个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确实有些‘格格不入’。

不过,这样也好,别人议事,自己在一旁听着便是,反正也插不上嘴。

……

“仲侍读,你说说看,眼下北方之事,当如何?”。

良久之后,朱载垕直接点到了仲逸:“说起来,你去东南抗倭立过功,之前与鞑靼军也谈判过,是最有发言权的”。

微微一阵异动,前面的人纷纷转过身来,这才注意到他们身后的这个小小的从五品。

听了半天,仲逸心中也渐渐的明朗起来:皇帝叫他来,这是想要听第三种声音。

显然,之前大臣们的意见,朱载垕并不满意。

说到北征,仲逸还真有话要说。

“万岁,微臣觉得,无论战与和,皆在于大明,而不在于鞑靼。战是为更好的统,而和则是为天下苍生,免受无谓的伤亡而已”。

众目睽睽之下,仲逸上前道:“但当此之时,既然鞑靼做出一副南下的姿态,朝廷自然不能讲和。必须打,而且是一个大胜仗,打来的东西,远比谈来的可靠”。

末了,他补充道:“当然,之后的部署,还要由圣上决定,连同东北一带的女真族,我们要分而治之”。

见众人依旧不言语,仲逸再次重复道:“当务之急,先打完这仗,再说”。

从皇宫到翰林院,从翰林院到仲府,仲逸每日重复的路线大致就是如此,属于几点一线那种。

要说一个偶尔的意外,那也是到穆一虹的小院,或樊文予府上走走、看看。

就这么简单,这么规律。

被仲逸‘训斥’一番后,樊文予确实乖巧许多,每日早出晚归,在都察院忙的也是不亦乐乎。

即便没有差事时,他便翻阅一些前辈办理过的经典之案,算是另外一种学习。

穆一虹治下的诚信堂,尤其小地瓜负责的杂货铺,买卖越做越红火。

眼下正逢春季,上街的人也多了起来,各个店铺每日几乎都是人满为患,货物价格适中,但种类齐全,才是关键。

毕竟,还是寻常人家多。

罗英打理的‘奢侈品’店也风头真劲,经过连日以来的口口相传,如今诚信名下的玉器饰品店,简直就是上层富贵大户的首选。

尤其那些有钱、而又正被宠着的阔太太们,连同那些挖空心思送礼之人,简直喜欢的不得了。

各人都有各人的圈子,对寻常人家而言,去杂货铺走一趟,转一圈下来,花点银子,几乎可将家用之物添置的齐备了,还不用跑太多、太远的地方,颇为划算。

而对有钱有势的人家来说,没有到诚信堂奢侈品店专门打造几件饰物,摆放在客堂或穿戴在身上,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钱了。

为何?这里的东西,款式新颖、造型简直太美了。绝对是独一无二,而且颇为前卫。

据罗英说,交过定金,等待取货的人,都要排在一个月之后了。

这可倒好,忙坏了后院专司打造、设计玉石的工匠们,忙得多,赚的多,诚信堂是所有正式伙计可长期留守的地方,谁也不能砸了自己的饭碗不是?

这些,与仲逸关系不大,他依旧是那个从五品的翰林侍读学士。

自从上次将那笔巨银给穆一虹后,诚信堂将在京城增开几家店铺,如此一来,京城几乎每个地段都有了诚信堂的牌子,别人想要再插进来,那也是很难找到立足之地了。

除京城外,穆一虹已派人在北直隶一些州、府开始张罗起来,一旦有适合的店铺,立刻盘下,经装修调整后,依旧为杂货铺、奢侈品店两项,当铺将不再设有。

经过精心部署安排,诚信堂各店铺的伙计、掌柜、协理已基本到位,对店中的经营也能掌握,其中有一些人,已达到娴熟的地步。

学徒、伙计、大伙计、师傅、协理、分店掌柜、大掌柜、东家,这样的模式正慢慢展开。

同时,京城作为中心,负责为其他州府的店铺输送人员、并统一管理。

穆一虹,这个少东家,确实够忙,好在还有宋洛儿等协助。

丫鬟香儿、桂儿,分店掌柜罗英、小地瓜,连同陶朔、陶雯儿等等,无论账目,还是进货上货,各个店铺之间的协调,都不能少了他们。

事在人为嘛……

穆大娘的老伴复姓公孙,宝贝孙儿公孙槐,在京城开了一家打行,说白了,就是与后来的镖局差不多,只是还没有普遍开来。

在大明朝这个时期,一些大的府城,已经有这个行业的存在,衙门也会给予许可,人们对此并不陌生,但也不是特别的熟悉。

经过多年的经营,公孙槐聚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兄弟,只是买卖不怎么好。

能用的起他们的,主要是一些极为有钱的主儿,但这些人运送的大多还是为私人的财物,佣金给的不算少,就是活儿少了点。

至于那些经常上路运货的商家,一般都有自己的家丁、伙计随行看护,也不再另外请人保护出行及货物的安全。

像公孙槐的打行,基本能够维持,但若要说到赚钱,还远远不止。

这日傍晚,仲逸与仲姝从街上买了不少礼品:有王家精细羊肉片、陈家酱头肉、刘家一壶好酒等,打包好,是送给穆大娘的。

自从来到京城后,穆大娘就和儿子、孙儿一起住,虽然打行的买卖不怎么样,但晚辈们对她颇为孝顺,无论吃喝、日常用度,都是最大限度的照顾老人所需。

听说仲姝和仲逸要来,穆大娘很早就开始忙活起来,从午后一直到现在,又是备菜备肉,又烫一壶酒,只是年纪大了,这些活儿还得孙媳妇帮衬着,但她却乐在其中。

“见过穆大娘,您老身子骨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