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垕继位后,仲逸这个翰林侍读学士自然不用为他侍读,倒是朱载垕的儿子,也就是日后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可经常见到这位‘仲先生’了。
裕王生母如今已为贵妃,他对儿子的教导颇为用心,朱翊钧读书不用功时,其母便让其长跪,以示惩戒,足见用心之深。
自然,所请的老师也绝非仲逸一人,另有一批大臣为其教导。
当然,这些所谓先生、老师,也就是称呼而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帝师’,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帝师。
确切的说,仲逸或许不是朱翊钧所有老师当中最博学的一个,但绝对是玩的最好的一个,也是小朱翊钧最喜欢的一个。
朱翊钧如今还没有册封,住在宫里,不到五岁的年纪,因为他老师比较多的缘故,仲逸也不必天天去,甚至比之前去裕王府的次数还要少。
“仲大哥,时候差不多了,该走了”。
程默收拾一番,再看看门外,开始提醒起仲逸来。
……
“万岁今日心情如何?世子乖不乖?”。
每次进宫时,仲逸总会趁机与师兄说上几句话。
“我是负责宫禁护卫的,不是司礼监的——太监”。
林宗武望望四周,不由的笑道:“当然,也不妨告诉你,听刚才进出的公公说,还不错,你就放心去吧”。
仲逸却一脸的轻松:“在我心里,师兄堪比司礼监掌印……”。
话未讲完,林宗武几乎要举起拳头来。
才走了一会,仲逸却看到迎面而来的熟悉面孔。
“你们先过去,在那边候着”。
石成一脸的肃严,属下立刻走了过去。
这位昔日的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如今做了北镇抚司的镇抚使,北镇抚司他说了算,遇事可直接向皇帝禀奏,不是一般的厉害。
“石大哥,你这风风火火的,是有什么大事吧?……”。
尽管声音压得很低,但说了一半,仲逸立刻摇摇头:“算了,就当我没说,你如今是镇抚使,北镇抚司之事,还是少问为好”。
呵呵,石成望望四周,却不以为然道:“不要只顾着说我,你如今也是翰林院的侍读学士,怎么还是不按套路出牌?改日,到我府上,咱们一起喝一杯?”。
哈哈,一阵简短的笑声,石成便走了出去。
仲逸再次摇摇头,不由的皱起眉双:这不是还没有告诉我,你们到底干啥去了?
够神秘。
“仲学士来啦?世子正在书房,才睡了一会”。
见过礼数后,李贵妃吩咐下人奉上茶水,看眼子,是要等朱翊钧睡醒了。
又是饮茶,换个地方饮茶而已。之前是翰林院和裕王府,现在翰林院没变,倒是王府变成皇宫、王妃变成贵妃了。
好在眼前的这位贵妃,朱翊钧的生母,仲逸还算不陌生,当初在裕王府时,彼此印象还不错,否则,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这位李贵妃,可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仲逸对此已反复‘研究’过她:将来,他是要替小万历皇帝摄政的——皇太后。
春风和煦春意浓,几多暖意几多欢。漫漫严冬已过,大地一片回暖,草发芽、枝抽绿,又是一年好光景。
因朱厚熜的驾崩,朝廷文武,甚至京城大户人家的春节,也就那么简简单单的过了,朱载垕继位后立了不少新规矩,文武大臣都忙着适应,免的自己出一丝差错。
不经意间,已经是第二年,初春时节悄然来临。
时间,过得好快啊。
天大的事儿,终究还是少数,对寻常百姓而言,平平常常的日子才是常态,其实,对朝中文武来说,也差不多如此。
严氏早已成为过去,而垮台之时,也就那么几天,惊心动魄的时刻恐怕也没几个人在场。
连同当初不可一世的仇鸾一样,虽然领着咸宁候、平虏将军的头衔,最后落得狼狈下场,很快也就没人记得了。
先帝朱厚熜驾崩,新君朱载垕继位,经过一番调整,举国上下、朝廷里里外外,也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
徐阶做了内阁首辅,有人说他是势在必得、众望所归,也有人说难以堪大任,没有掌握大局的能力,做个次辅没的说,但总领内阁,却有些过了。
还有人说,朱载垕真正看重的是高拱,毕竟他在裕王府多年,与裕王交情不错,况且他本人也是出自翰林,做过庶吉士,也做过侍读侍将学士之类的差事,无论文采、能力,本人还是相当不错的。
所谓高中自有高中手,还有人竟看出了张居正这匹黑马,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可以突然杀出,令众人望尘莫及。
当然,也就是说说而已,终归还是要做事情的,当初严氏垮台历历在目,不少人学的乖巧许多,如今新君继位不久,好多事情还不甚明朗,不必急于押宝,弄不好会落个满盘皆输。
还是那句话:再等等、看看再说吧。
京卫指挥使司,正四品的指挥佥事林宗武,如今已正式开始他的新差事:宫禁护卫,协同拱卫京畿,可谓责任重大,义气奋发。
有空之时,他也会去英勇千户所,连同新的千户谭辽、副千户周谨(原先的周百户)与众兄弟们说东说西,偶尔与将士们一起骑射操练一番,那才叫一个痛快。
在众人的眼里,林宗武依旧是他他们的千户,只要有所差遣,一声令下,绝无二话。
如此一来,仲逸与师兄见面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一个在翰林院,一个在京卫指挥使司,还是负责宫禁护卫,一来二往的,也能知道彼此的情况,比之前在英勇千户所方便了许多。
樊文予在都察院,整日差事不多,他虽比仲逸年纪大了些,当初仲逸刚下山时,他已经做到了蠡县的知县,但到了都察院之后,发现自己确实不算‘资历颇高’之人,就四品以上的前辈而言,他确实年轻了不少。
远在榆林府做知府的李序南,虽比仲逸年长些,但还是比樊文予能小个几岁,多年仕途生涯,如今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去年的探索已有成效,今年自是要巩固一番,干的也是信心满满。
当然,他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开采三边镇、大煤矿,用的是仲逸所教他的新方法、新思路。
众人皆能各司其职、各有所属,身为翰林院新加‘学士’二字的侍读学士,仲逸自然也不例外。
“仲大人,兄弟给你说句实话,听掌院学士说,我们这批翰林院的庶吉士中,有人可提前结束考核期,这都是当今万岁圣明,朝廷现在也缺人才啊,我这么一个大人才……”。
大人才?
从之前的正六品,升为如今的从五品,侍读学士仲逸的‘办公室’自然要挪地儿了。
房间更大了,来的人也就更多了。
其中最频繁者,莫过于他在国子监的那帮同窗好友,而这其中,最为醒目的,还是要属依旧为庶吉士的费思应。
他的这番牢骚,自然没有别的意思:只希望仲逸能帮他在掌院学士面前说句话。
翰林院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衙门,有人称之为内阁辅臣的后备地,甚至于六部的尚书、侍郎,不少人确实出自这里,这一点无可厚非。
但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眼馋的衙门,职务最高的翰林院学士,也就是所谓的掌院学士,才仅仅是正五品衔,连个四品知府,或三品侍郎的尾巴都摸不到。
这似乎就注定了翰林院将作为一个过渡,这里的人由此而转向其他衙门,以谋的更高的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