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是不按套路出牌,见两个五品、六品的小官,有时比六部尚书、内阁辅臣都用时之久。
“微臣建议:由户部牵头,吏部、刑部、工部协同,各地详情,包括农田、荒地、水利、畜牧、副业,进行一次大调整,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统一采取措施,实行新举措,对执行不利、阳奉阴违者,予以严惩”。
仲逸一字一句道:“具体细节,要会同地方知县、县丞,甚至当地老农、村民,掌握真实情况后,统一由朝廷下旨执行”。
如此一说,朱厚熜的脸色缓和了许多,竟然不时的微微点点头。
仅此一项,黄锦心中长长舒口气:这个仲侍读,简直就是能掐会算,每次见皇帝,都有个不错的结果。
各自有各自的差事,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和打算。
对黄锦而言,地方衙门的差事与他关系不大,他也无需操那个心。只要将皇帝伺候好,就是最大的功劳。
“那你说说,是不是对各地的知府、知州、知县等进行一次大的调整?”。
朱厚熜微微向李序南望望,继续向仲逸说道:“他这个知府,还需不需要继续留下榆林府?”。
这话?皇帝任命人,需要问这两个‘微臣’吗?
时而糊涂,事儿清楚,这大概就是朱厚熜的特点之一吧。
未等仲逸开口,李序南急忙跪拜道:“启禀圣上,微臣存留,全凭圣裁,只要能办好差事,微臣个人绝无半点怨言”。
这个话题,终于还是来了。
仲逸与李序南心中再明白不过:或许,就是在接下来很短的时间内,皇帝一句话,将决定李序南的命运。
既然问到了,还是要回答的。
“微臣以为,既然李大人在榆林府任上已有一年之久,当地的风土民情、农田水利,他已十分熟悉,今年又是第一年实行新举措,无论从衔接性、可行而言,他都应继续留在榆林府的任上”。
这一刻,仲逸已经忘了那晚与樊文予、李序南叙旧时,所说过的话了。
从私交而言,李序南留在京城,最好是做到户部郎中,那便是最好的了,若到榆林府,虽然知府也是一方父母官,但毕竟远离京城,西北荒凉,下次进京,就不知是什么时候了。
当然,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李序南这个知府,还是‘暂时’的。
显然,不能为了私交而忘了大义。
“就这样吧,今日先到这里”。
朱厚熜微微动动身子,有些疲惫道:“让内阁会同六部,尽快拿个章程出来,细节当然要重视。不过,事情该做的时候,还是需要些魄力的”。
“遵旨”。
黄锦如释重负:总算结束此次面圣,至于向内阁、六部的旨意,那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才走一步,却又听到朱厚熜淡淡的说了一句:“那个,仲侍读,留一下”。
好吧,白高兴了一会。
李序南跪拜,缓缓退了出去。
黄锦原本想说一句:圣上注意龙体,可看看朱厚熜意犹未尽的样子,话到嘴边,还是算了吧。
“最近到裕王府去了吗?”。
朱厚熜简单的问了一句:“自从东南福建抗倭战事结束后,咱们君臣间,还没好好说说话呢”。
多么熟悉的感觉,这样的说话,才是真正的说话,与常人无异。
试问,几人能有这份殊荣?
但仲逸此时却感觉到:朱厚熜那有些吃力的神情,明显是药物所致,体力不能久支。
“回万岁的话,微臣从福建回京后,一如既往去裕王府侍读,不敢有丝毫懈怠”。
仲逸也只得放慢语速:“微臣也想见万岁,当面聆听圣训,只是圣上日理万机,万不敢打搅,保重龙体要紧啊”。
本是一句平常的话。
“怎么?你听到什么风声吗?朕只是微有不适,难不成,在有的人眼里,就要变天了?”。
朱厚熜脸色顿时不悦起来:“最近,裕王府,是否有什么异常?”。
晴空万里,晨光永远显得那样朝气活力,对北方的冬日来说,这‘亮亮’的暖意格外难得。
三日后,暂代榆林知府的李序南进宫面圣。
同样接到旨意的,还有翰林院侍读仲逸。
与李序南早有安排不同,仲逸是当日得到口谕,传旨之人到翰林院时,他正与同僚费思应等人说着话。
翰林院即将有一次遴选活动,主要针对庶吉士的选拔,与以往不同,此次评选由翰林院内部先进行,拟定初步名单后,报朝廷核准。
不用说,如果不出意外,翰林院内部的名单将是最终名单,至少也是八九不离十。
掌院学士不愿得罪人,便将这个任务下发到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甚至侍读、侍讲这一层。
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翰林院品阶不高,就连掌院学士也只是个正五品,但这里边的人,大多还是有些来头的。
抛开像费思应这样的,有个在礼部当郎中的老爹不说,其他人在六部九卿的靠山不在少数。
此外,还有学生与老师之名、同乡之情,也是得罪不起。
翰林院掌院学士将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了下边,只要下边报上来,他就全部核准,如此一来,即便有人问起,他也有了个托词。
仲逸身为翰林院侍读,后面没有“学士”二字,自然品阶与地位也就差了些。
但即便如此,还是给他交了任务,掌院学士真是有些不厚道。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此事一旦传开,翰林院立刻就不淡定了。
翰林院内部更热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除了老爹,费思应首先找到的,当然就是国子监的同窗、翰林院侍读仲大人了。
“我双手赞成,至于其他人,就看你费兄的本事了”。
仲逸望望窗外,程默立刻领会,他端起茶壶,笑眯眯道:“仲大人,进宫面圣的时间到了,诸位大人就由小的来伺候吧”。
这话说的,就是个“逐客令”。
众人纷纷站立,施礼道:“仲大人先忙,面圣是大事,可耽误不得”。
再次寒暄几句,大家也就散伙了。
……
“仲大人,你稍后,李大人正聆听圣训,下一个传唤你”。
内侍太监见到仲逸后,急忙迎了上去
司礼监事、总督东厂黄锦在一旁侍奉,对他而言,李序南还是比较陌生的,在此之前,他从未单独面圣。
相比而言,仲逸面圣的机会则多了些,仅是黄锦本人就见过好几次,上次在宛平县被人陷害,进了刑部大牢,也是黄锦说了几句公道话,也算是个厚道的人。
相比其他管事大太监,黄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懂的收敛,能自我约束,身在这样的位置,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不错了。
“仲大人,里边请”。
黄锦亲自为仲逸领路,二人还简单的寒暄几句。
“仲侍读,圣上最近刚刚静修结束,龙体要紧,差事上的事儿,还要靠内阁及诸位大人多操劳,剩下的事儿……”。
黄锦说的再清楚不过:皇帝龙体欠安,待会儿面圣的时候,就请少说两句吧。
仲逸频频点头,自然是领会了这位皇帝大伴的意思,只是应承归应承,可他心里却犯了嘀咕:皇帝不说结束,我一个小小的六品侍读,能说结束吗?
看看再说吧,好在李序南还在里边。
“你们二人应该见过了吧?西北榆林府的事儿,你应该都知晓了吧?当时,你们可都在榆林府”。
一个大大的圆盘上,朱厚熜正稳稳坐于中间,如同正在修炼之人,即将开始运作大法。
很明显,之所以将李序南与仲逸同时叫来,自然是因为当初二人同时去过榆林府,李序南是去赴任,仲逸则是去明察暗访,为了三边镇大煤矿的事儿。
而榆林府调整耕地、改良农田、荒草畜牧、农闲时发展副业的举措,也是仲逸当初建议的。
身为榆林府的代知府,李序南实际上就是个执行者。
如今,一年结束,探索也初有成效,李序南回京复命,仲逸自然也要说句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