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京城之后,也只是与师姐、陶氏姐妹道别,带着程默去了翰林院,仲逸从未觉得那怕是些许的劳累,忙的不亦乐乎,但乐在其中。
而此刻,他才终于知道脚下是多么的沉重。
疲惫,也就悄然袭来。
袁家对他的恩德,一言难尽。
没有袁若筠,就没有若一当铺,没有若一当铺,就不会揪住严士蕃那么多把柄,更不会先人一步,接触到那么多朝中之事。
如今,袁若筠已嫁到陆家,成了陆家人,这段在当初看来绝不可能的渊源,终于变成了姻缘。
那么,袁若筠的喜怒哀乐,也就是他的喜怒哀乐。
捐纳入仕,从国子监到翰林院,虽说没有袁炜的刻意提携,但仲逸能看的出来,这位曾经的礼部侍郎,后来的礼部尚书,对自己这个初入茅庐的小子并不反感。
这其中,当然有师父凌云子的缘故,有袁若筠的缘故。但袁炜本身也愿意收他这个学生。
当初,尽管有袁若筠的恶作剧,袁炜才很快答应了这门婚事,但以他的地位,以及多方衡量,更放心的还是仲逸本人。
……
“姑爷,你来啦?”。
袁府中,管家见到仲逸后,再次揉揉那双红红的眼睛,用嘶哑的声音说道:“少爷和小姐都是里边,我这便领你过去”。
袁若筠的兄长袁若晗,目前是吏部郎中,从小受袁炜教诲,尤其文采过人,只是处事比较传统,对仲逸时有不按套路出牌的举动并部赞同,不过对他的为人,倒是有所了解。
袁炜也曾问过他儿子的意见,袁若晗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是个可托付之人。
相比而言,袁若晗行事更加谨慎,又有吏部掌管百官考核的便利,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已属不易了。
偌大一个袁府,以后的主事人,就是这位年轻的袁大人了。
“你来啦,筠儿在里边,快劝劝她吧”。
见到仲逸后,袁若晗轻轻说了一句,而后便由管家带着他去了。
……
“你怎么才回来?早干什么去了?”。
仅此一句,袁若筠见到仲逸后,便泣不成声。
数日后,京城。
还未来得及回府,仲逸便去都察院见过右都御史、监军文博远,后来又赶到翰林院,见过掌院学士大人。
又是一通忙活。
此次南下江浙、福建做监军协理的差事,就算是正式交接了。
朝廷关于英勇千户所林宗武、翰林院仲逸的旨意还未下来,右都御史文博远,也一如既往在都察院当值。
看样子,是要过些日子了。
当初的兵部王侍郎、左军都督府指挥佥事景渊等人,已锒铛入狱,涉嫌贪墨兵器、战马等军备,列入其中的,还有原兵部郎中严磬、户部郎中赵谨等。
严磬早已死于倭贼的乱刀之下,而赵谨,就是当初刁难李序南,又对穆一虹心存不轨的户部郎中,此刻也被押入大牢。
多行不义必自毙。
当此风口浪尖,毫无疑问,入狱之人,凶多吉少,人头难保。
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因严磬临死之前的那份供状,列出不少共犯,名单上除了兵部侍郎、左军都督府佥事、户部郎中赵谨外,还有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
只因此次江浙、福建一带军务不由后军都督府管,戎一昶也没有去东南参与抗倭战事,故此,他还照常出入都督府,依旧在那里照常办差。
名单中还有数人,也未被问罪,想必也是要等些日子。朝廷要经过一番权衡与部署了。
或许正是皇帝的刻意安排,当初严磬的名单传开后,朝中不少人自危,心虚之人最怕这样一个煎熬的过程。
可皇帝就是暂时不动,若谁要沉不住气跳弹出来,那就不是贪墨军备一项罪名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默大哥,离开京城也有些日子了,快回家看看吧”。
从翰林院出来后,仲逸这才轻松下来:“我也要回府,见过我的二位夫人了”。
程默连连点头:“仲大人,还是赶紧回府吧,小别胜新婚嘛……”。
仲逸也正欲数落他几句,程默急忙道别,开溜了。
这小子,没个正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