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等这一天很久了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690 字 10个月前

仲逸急忙上前制止:“石千户、林千户,你们都赶上桥头说书的了”。

哈哈哈……

说归说,笑归笑,正事却不能含糊。

仲逸起身而立,毕恭毕敬举杯道:“二位将军所言,下官实不敢当,承蒙诸位不弃,采纳建议,初涉军务,难免有疏漏,下官绝不言功,只为抗倭出份力”。

末了,他特意说道:“向朝廷的奏章之中,下官自会禀明,只说与监军协理有关的差事”。

仲逸此言,绝非自谦:尽管之前多番部署,但最后倭贼登岸之时,突然分兵两处,小北口的井上三郎,若没有俞大猷的当机立断,后果不堪设想。

而戚继光在得知浙江有小股倭贼扰乱时,立刻提出佯装北上浙江助战,给戚家军一个出走大营的合适理由,在乌龙岭一战中,将士的骁勇才是制胜关键所在。

而对于此次部署,大胆采用仲逸的建议,是俞大猷与戚继光过人的胆识、胸怀,更是多次权衡的结果。

对二位德高望重的将军,作为晚辈的仲逸,是由衷钦佩的。

对师兄与石成的鼎力相助,就更不用说了。

这一杯,先干为敬。

与有肝胆者共事,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

出了营帐,林宗武与仲逸、石成道别,回了英勇千户所的驻地。

他的心里很清楚,至少在明面上,他们二人是绝不能以师兄弟相称的。

“仲兄弟,那个人……,抓到了”。

石成特意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自信满满的向仲逸说道:“我敢保证,关于兵书的流言,绝对是这三人干的好事”。

“三人?”。

仲逸脱口而出,却又不由得加了一句:“怎么才三人?三个人竟能将消息传得这么快?”。

石成微微摇摇头,有些醉意道:“那,我就不知道的了,反正我的任务是:查办通倭之人,剩下的事儿,就交给你了”。

他饶有兴致的说道:“要不,现在就去审审他们?那个老头,简直狂妄的不行,竟敢对锦衣卫不敬”。

仲逸摆摆手,一脸的疲惫状:“不急,我们还要等朝廷的旨意,有的是时间,先歇息吧”。

天空一轮明月升起,一如往日的皎洁……

傍晚,驻军大营。

营中灯火明亮、一片欢庆,将士们围坐一团,举杯同庆。

此次抗倭大捷,岂能不大快人心?

今晚,可以饮酒。

“兄弟们,此次抗倭,我大明将士完胜倭贼,歼敌四万之余,值得庆贺”。

营中一块木台之上,俞大猷高举酒碗,大声说道:“从今日起,我们连庆三日,换防下来的将士,可开怀痛饮、一醉方休”。

“好……”,台下再次一阵欢呼。

对大多数将士而言,等这一天,等的太久了。

当然,连庆三日,绝非所有驻军连醉三日。

俞大猷将所有人马分为三部:一部人马照常在海岸一带巡查、布防,丝毫不松懈,一如往常严守关口。一部人马休整工事,连同兵器、战马、弓箭、船只。

当然,还有被损毁的炮台,急需重新修筑、加固。

而第三部人马,也就是此次抗倭出力最大、消耗最重的,今晚留守大营,一醉方休。

三部人马轮流、交替部署、防守,便可做到:海岸一带防守依旧严密,兵器、炮台重修依旧进行。

换防下来的将士,举杯痛饮,自然就无所顾忌了。

如此,便是连庆三日,所有的人都能真正痛饮一杯庆功酒。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也……

主帅营房,议事。

俞大猷、戚继光、林宗武、石成、仲逸,及其他部分将领。

“此次抗倭大捷,本将明日就上奏章,向朝廷奏明战况实情,为诸位请功,为所有将士们请功”。

俞大猷笑道:“在朝廷旨意没有下来之前,诸位还得继续在福建留守啊”。

这是朝廷的规制,自然无人异议。

在坐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有单独向朝廷上奏的权利,只是抗倭大捷为大家共同奋战的结果,还得一个所有人联名的奏章。

既然是联名上奏,署名之人自然都要说说自己的看法了。

参与此次抗倭的,除俞大猷本部外,还有从浙江来的戚家军,从京城来的英勇千户所、锦衣卫北镇抚司。

就个人而言,还有翰林院侍读、监军协理仲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