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修桥忙又忙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480 字 10个月前

……

“吁……”,一阵杂乱的马蹄声,地上泥土溅的老高。

众人不由的循声望去,却见一队人马已来到桥头。

为首之人,真是锦衣卫北镇抚千户石成。

此外,还有俞大猷麾下一名千户。

“大家都听着,奉俞将军之命,所有参与修桥者,从即日起,除往来东桥与本村住处外,不得再外出,更不得与外村亲友接触”。

那名千户大声说道:‘俞将军已派出二百名兵士,在这一带巡视,但有私自外出者,严惩不贷’。

唏嘘……,此言一出,村民与匠工们立刻干不动活了。

修个桥,是要把命搭上吧?

此举,再糊涂的人也能看的明白:这是要将修桥的消息,封锁起来。

短暂的沉默。

一名壮汉站了出来,鼓足勇气,大声问了一句:“敢问这位大人,如此一来,我们拼命修桥,朝廷是不是要给银子啊?”。

“给,本官在此承诺:工事完毕,每人二两银子”,站在高处的仲逸,立刻表态。

反正修桥的银子都掏了,还在乎这点工钱?

“好,这活,我们干了……”,底下立刻一阵欢呼。

吩咐完毕,俞大猷麾下那名千户向仲逸打声招呼,而后便匆匆上马回营。

“仲老弟,此处山青水秀,一片田园风光,何不一起走走?”。

石成吩咐几名随从留在原地,示意仲逸进一步说话。

……

“是从福建传出来的,至于散步谣言者,还没有查出来”。

二人来到一块空地上,仲逸问及师父凌云子兵书一事,石成只是说了一句:‘据目前来看,基本可以确定:首先散出这个消息的,并非来自军营中的将士’。

次日清晨,雨渐渐停了,阴云却未退去,时阴时雨的状态,还是那个样子。

凤凰山、南湖一侧,通往福州城必经之路的一段主道上,千余人正忙的热火朝天,众人或手持铁锹、铁镐,或肩挑扁担,左右两筐,满满的泥土。

兵器、战马放于一侧,此刻,这里就是‘战场’。

没错,是千余名军士,此外,还有附近前来帮忙的匠户、村民。

如此声势浩大,只为一件事儿——修桥。

因此桥西侧高处有湖,当地人便称其为‘东桥’。

前来修桥的,有俞大猷的属下,有戚家军,有英勇千户所的军士,有匠工、有村民。

能来的,几乎全到了,若非场地容量有限,前来帮工之人,简直可以说是人生人海,怕是要挤不下了。

大伙忙得不亦乐乎,唯独有一人既不掘土,也不挑担,只是来来回回的走动,俨然,一个‘大工头’。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翰林院侍读、监军协理的仲逸。

此刻,他全无监军之职,倒更像是个‘监工’。

“大伙儿都听着,西边高处的南湖,就是你们说的大水库,一旦决堤,洪水势必要冲下来,后果不堪设想,桥梁下游不远处就是石崖,到时,将士们行军也会受阻”。

仲逸站在一处土坯之上,再次向众人大声喊道:“故此,我们要将东桥扩建为三个桥洞,务必要有足够的排水量,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任何意外,都耽误不了行军”。

三个桥洞?

看如今只是一个桥洞的架势,宽度已有百余米,再继续左右延伸,那该有多宽?

此言一出,众军士立刻领命,匠工与村民们却窃窃私语。

不过,议论归议论,手中的铁锹却不停的挥舞着,泥土如同烈日化雪般,越挖越少。

一名老匠工走上前来,才走几步,却似乎想起了什么,急忙转身向一旁的军士问了一句:这位年轻的大人怎么称呼?……

仲逸见此人向土坯走来,立刻起身迎了上去。

“这位是仲大人吧?……草民有话要说”。

来人见了仲逸,立刻施礼:“仲大人,草民祖上匠户,过去修建过不少桥梁,如此修法,可不行啊”。

看样子是个行内高手,仲逸急忙上前将其扶起,示意他坐到一旁的木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