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就这么重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769 字 10个月前

若论棋艺,宋洛儿更胜一筹,袁若筠只是为图一乐而已。不过,她能看的出来:即便是赢了裕王,也不能赢了这位筠儿妹妹。

“仲郎,我突然有些头痛,扶我到屋里去”。

宋洛儿单手抚在额头,她的丫鬟桂儿立刻上前搀扶,袁若筠正苦思冥想,嚷着不让离开,仲姝看在眼里,只得上前继续做起这个‘裕王’。

在蠡县时,那仲府小院只有宋洛儿一人,如今小院变成大院,宋洛儿从扬州来到京城,多少还是有些不适。

当初在宋家大院里,她曾向仲逸提出三个问题,前两个仲逸很快作答,唯独第三个并未直接答复。

一个人儿一只船,两个人儿两只船,若是一人脚踩两只船,该是杀来该是埋?

回到房中,宋洛儿坐在木椅之上,重复起之前的问题。

“仲郎,已从之前的仲先生,成为如今的仲大人。洛儿我则从原先的仲夫人,变为如今的二夫人”。

宋洛儿捂着心口道:“我头不痛,这儿痛,男人的话靠不住,翰林院的也不例外……”。

仲逸一脸的牙痛状:‘洛儿,这……,这不是,情势所迫嘛……’。

“别嬉皮笑脸,今日我去穆姑娘家小院,她对我说了一番话,你想不想听”。

宋洛儿瞪大了眼:‘说的是你仲大人,还有三位夫人’。

仲逸一脸虔诚:‘洗耳恭听’。

咳咳,宋洛儿缓缓起身,模仿穆一虹的模样,娓娓道来:“仲大人与姝儿姐姐青梅竹马,二人心生情愫,不足为怪,而这种经历也无人可替代。

至于袁大小姐,身为礼部尚书之女,脾气秉性,甚至于做派,不同于常人,也不足为怪。仲大人来京城后,二人交集颇多,渐渐的也就分不开了。

唯独你洛儿姐姐不同,你与仲大人既非青梅竹马,又非渐渐生情,当时一曲琴音,二人便定了终生”。

末了,宋洛儿有些羞涩道:“穆姑娘说,若论情投意合,甚至一见钟情,就属洛儿了……”。

仲逸简直要哭了:“早就听说这位穆姑娘见识不凡,如此深奥的道理,竟能深入浅出,也说出了我的心声”。

最后,他还特意加了一句:‘我这个翰林院的侍读,都自愧不如啊’。

这时,宋洛儿缓缓走上前来:“仲郎,洛儿在你心中有多重?”。

仲逸急忙欲将她抱起,几番‘努力’,却依旧抱不动:“就这么重”。

……

“时节已至立秋,放眼望去,今年的收成……怕是要歉收了”。

棋盘上,朱载垕再次落一子后,却望着远处的花园,想起了他种的高粱、大豆。

还别说,自从种了这些东西,他对地里的绿苗,还真多了几分关注。

仲逸本无心对弈,这样的场合,这样的相对之人,棋艺已是其次,只需口诀应付即可。

“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地就是这些地,雨水都是老天爷给,大旱之时颗粒无收,涝灾过后亦收不了几粒粮食。灌溉农田,受制于地势、水势,效果微也”。

仲逸不由望望朱载垕,趁机道出心中之惑:“除此之外,我大明的百姓,就再无别的出路吗?这种面朝黄土、靠天吃饭的日子,何时到头啊……”。

这番话并无深刻之处,但对着朱载垕,他还是希望得到一个深刻的答案。

“务农,岂能无天地?大地播种、阳光雨露,此乃天道,几千年来,莫过如此,仲侍读出身翰林,饱读诗书,如此一说,倒是给本王出了难题”。

朱载垕似乎看好一步棋,满意落子:“莫非,仲侍读前些日子去西北一趟,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深刻的答复没听到,同样的问题,又被踢到了自己这边。

“回殿下的话,下官是有些想法,暂代榆林知府的李序南,正着手实施,具体成效如何,下官还不得而知”。

按常理,秋收之后,李序南要将榆林府这一年的收成上报朝廷,然后由朝廷根据成效,再做明年的部署。

李序南这个知府,只做三件事:良田种地、荒地种草、牧马放羊,农闲时酿酒,除满足当地所需外,毛皮、干肉、存酒向外出售。

此事,由知府衙门主导,身为知府的李序南------责任重大。

“既然如此,就等朝廷收到榆林府来报后,看朝廷怎么说,父皇怎么说了”。

朱载垕笑道:“好棋,好棋啊”。

所谓‘观棋不语真君子’,只是不知下棋之人如此言语,算不算君子呢?

品茶,大多是不是为了杯中的茶水。对弈,心思也往往不在黑白落子上。

这里的学问,大着呢。

“启禀殿下,世子爷刚睡醒,哭着要见您,王妃特意让小的过来通禀一声”。

下人说了这么一句,朱载垕顿时没心思对弈了。

“仲侍读,你先品茶观景,本王去去就来,棋局不要动啊”。

朱载垕离去,下人们立刻换上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