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面圣垂钓(上)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531 字 10个月前

四两拨千斤,小小的付出,却激起轩然大波,三边镇、大煤矿,就当小试牛刀了。

“仲侍读,请吧”。

太监驻足而立,一脸严肃,仲逸急忙再次整理衣冠。

前面不远处,朱厚熜果真在垂钓。

这地方选的,若大声说话,岂不是要将鱼儿吓跑了?

…………

“说说看,此次西北之行,有何所获?”。

朱厚熜似乎并不在意鱼钩下的东西,语气一如往常随和。

不过,他还是加了一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何感想?”。

又是三个问题?

难不成,这对父子是商量好的吗?

“启禀万岁,西北一带多旱少雨、收成甚微。大煤矿苦力受迫、生死如草芥。听说当地赋税名目繁多、加重收缴。鞑靼军精于马战,又依赖于马战,得益于地形,又依赖于地形”。

如今面对的是皇帝,仲逸无须再有顾虑:“微臣以为:规范税赋,适当减免;彻查大煤矿一事始末;天旱非人力可左右,但可另找谋生之路”。

末了,他特意补充了一句:“就地形与作战习性而言,微臣建议与鞑靼军再战之时,可使其‘人马分离’”。

此乃面圣,既不能答非所问,又不能借题发挥,也只能如此了。

“万岁,鱼儿上钩了,鱼儿上钩了,快……”。

一阵异动,内侍太监急忙上前扶住鱼竿,朱厚熜双手使力,水花四溅。

花园石板上,顿现一条鱼,一条大鱼,活蹦乱跳的。

一旁的太监急忙提来木水桶,准备将鱼儿收回,却被朱厚熜挥手制止,他淡淡的说了一句:退下。

此时,阳光直射,还未脱钩的鱼儿一阵挣扎之后,渐渐放慢节奏。

这时,朱厚熜缓缓起身,将脸迈了过来:“说说看,私加税赋者,操控大煤矿者,慵懒懈怠者,谁是这条鱼?”。

仲逸急忙上前禀道:“此鱼非彼鱼,微臣恳请万岁将此鱼放入水中……,现在,还……来得及”。

次日清晨,仲逸早早来到翰林院。

程默比他来的更早,泡茶倒水、擦桌摆椅,忙的不亦乐乎。

今日不用去裕王府侍读,翰林院目前还没有新的安排。

这时,仲逸却为自己安排起来:找个机会,见一下袁炜,再设法找北镇府司千户-----石成。

回京之后,还未拜见袁炜,当初在榆林府时,他曾叮嘱昔日的属下:要对这位仲侍读大力支持,这些人,也确实帮了不少忙。

就冲这一点,对袁炜最起码的一声道谢,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通过袁炜,来探探袁若筠的情况,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袁若筠要知道自己回京的消息,无非通过向袁炜打听,或者她自己派人来仲府问师姐。

仲逸更希望,袁若筠是得到袁炜的准许,再见面。

经历过上次的‘以身相许’之后,袁若筠也心无旁骛,只是袁炜的态度不甚明了,仲逸也不敢‘轻举妄动’。

故此,见袁炜,有公私兼顾之嫌,而且‘私’字更重。

至于北镇抚司千户石成,亦是公私兼顾:大煤矿的案子,目前已交由北镇抚司查办,见石成,正是为公而来。

通过石成在锦衣卫的势力,给予李序南暗中保护,这便是他私人所愿了。

当初,在博野县督办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大同府核查仇鸾与鞑靼军交战一事中,石成这位锦衣卫的五品千户,给予了相当有力的支持,由此二人也达成一种默契。

这种默契,往往也来自私交。

否则,以石成的脾气秉性,绝不会在私下称他一声“仲兄弟”的。

“仲大人,快快准备,你要马上去面圣”。

程默的突然闯入,打断了仲逸的沉思,不用说:这个消息,虽有些意外,但在情理之中。

计划赶不上变化:看来,见袁炜与石成,只能选择其中一个了。

“都准备好了,我们此次西北之行所有记录,还有……”。

程默已将所有东西备好,刻意提醒道:“还有,那条专门抽打苦力的------鞭子”。

“默大哥,若有一日,我当了内阁首辅,就封你为……”。

仲逸的话未讲完,程默立刻笑道:“我还是仲大人的随从-----特级随从”。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