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准备返京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482 字 10个月前

若有人要对李序南下手,无疑会采取两个手段:要不在衙门内使绊子,一旦他办差出差错,一年后,便很难回到户部,降职甚至免职都有可能。

还有一种情形,那便是直接制造一场意外了。

现在看来,前者可能性更大:官场中的游戏规则,不同于江湖格斗,用权谋这把无形之刀杀人是常态,刀剑这种真兵器,反倒是最后一步了。

“那个叫曹正的通判,我总觉得此人有些怪异:很明显,他与知府康祺不是一条路上的,自然不是严氏一派,但二人一起共事多年,却相安无事”。

仲逸直言道:“曹正背后之人不容小觑,况且,通判一职权责不小,你务必要多加小心”。

这个问题,李序南也想了很久,只是情势不明,多说无益,反倒平添几分忧虑。

为彻底打消这个忧虑,只能寻求更加有力的庇护。

如今,锦衣卫北镇抚司,接手三边镇大煤矿一案,按照锦衣卫一贯的办案风格,他们首先会调遣:安插在榆林府境内的锦衣卫密探。

如此一来,石成便可名正言顺动用属下:既可随时往西北派人,也可启用榆林府境内的锦衣卫密探。

若能通过锦衣卫之手,来保护李序南在榆林府的安危,则更加可靠,更加有力。

只是此事,还要与石成见面后敲定,锦衣卫的事儿复杂,李序南,还是先不告诉他了吧?

这也是仲逸能放心返京的一个理由吧。

…………

春雨洗尘,新芽翻绿,北国之春、美到心里。

果真大好河山、一片壮观啊。

仲逸再次远眺,透过山山水水,似乎看到千里之外的茫茫一片……

与鞑靼交战,地形至关重要。

通过连日的观察、走访,仲逸心中已有一个计划,渐渐形成。

要让计划更加可行,还是找师兄宗武比较合适,他才是真正与鞑靼交战过的-----英勇千户。

阳春三月,一场春雨,山野草木,焕然一新。

“大好河山、一片壮观啊”。

依山而立,登台远眺,李序南一阵感慨。

春节后离京,西北之行已有两月之余,不日,仲逸将返程回京,他的差事也即将结束。

这段时间以来,他与李序南几乎走遍每个州县,遇到村庄,步行而过。山道荒野,则骑马而行,有时,即便没有人烟的地方,也会走走停停,走走看看。

除了大煤矿这个主要目标外,此次西北之行,还有一个任务:勘察地形------尤其鞑靼军南下必经之路。

如今,大煤矿的苦力皆已逃出虎口,因钦差的介入,此刻无人再敢顶风作案,当地衙门,自然不会派人到处去抓苦力。

当时,在大煤矿现场的,有刑部、都察院,陕西布政司、榆林知府衙门,以及各县衙的官吏在。

此事,再也无法掩盖。

在场的人,不一定知晓三边镇内情,尤其其他京官,或许也不知道大煤矿背后之事,但这些已经不重要。

仲逸已向刑部郎中樊文予去信:重点说到大煤矿背后之人,暗示钦差以此为调查方向,通过当地知县、知府衙门的官吏,最后揪出严士蕃。

大煤矿之事后,李序南渐渐得到康祺的信任,再也没有派阿虎等四兄弟名为保护,实则盯着,李序南亲自在知府衙门,挑选了两名随从。

相比阿虎,这两名差役则简单的多:完全听从李序南的差遣,单纯的当差,心无旁骛。

据此,仲逸再向京城的樊文予去信:请他派可靠之人来一趟西北,将马三、大彪等人带回京城。

为安全起见,他只得请出师姐,仲姝再次易容,一路暗中相护,确保万无一失。

钦差回京后,嘉靖皇帝朱厚熜已知晓此事,后来,案子移送到锦衣卫北镇抚司。

据此,仲逸通过樊文予将马三、大彪等人,交到北镇抚司千户石成手中。

至于如何抓住这些人,只能以仲逸在当地办差的便利、李序南的协助,还有他与石成的私交来完成了。

众所周知,北镇抚司有自己的诏狱,皇帝直接授意,三法司无权过问。

当然,其中也包括严氏父子,他们也不能随意插手。

毫无意外,按照朱厚熜一贯用的制衡之术,他并未指示北镇抚司立刻查办,而是先搁置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