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出手(中)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437 字 10个月前

无论他们二人私交如何,在明面上,李序南还是做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而这个道理,仲逸又何尝不知?

“既然如此,就请李大人快快前去,只是……”。

仲逸面露难色道:“只是仲某身为翰林院侍读,无权过问此事,本官的差事是了解民情,但大煤矿事出突然,各衙门尚未定论,故此不必插手”。

此言一出,众人无话可说:仲逸隶属翰林院,即便榆林知府、陕西布政使,恐怕也无法指使他。

“既然如此,本官将罗英留下,连同程默,一起陪同仲大人”。

见阿虎等四人皆不言语,李序南质问道:‘还愣着干什么?难道让本官一个人去吗?我这个五品知府,还管不了你们了?’。

末了,他冷冷一句:“大煤矿出了事儿,谁能担得起?”。

“不敢,卑职不敢”。

阿虎等人急忙扶李序南上马,并向另外三人吩咐道:“快,保护李大人,马上去大煤矿”。

李序南都未来得及道别一声,就匆匆离去。

“仲大哥,你不是说我们都有差事吗?现在李大人他们都走了,是不是,该我们上了?”。

罗英心里再清楚不过:李序南是刻意带走阿虎他们四人的。

“罗英,你现在马上去三边镇西南方向那个村口,刘大顺已在那里候着”。

仲逸向罗英叮嘱一番,并将一份书信交给他。

离京之时,袁炜曾向仲逸交代过几个人,必要的时候,可以找他们。

袁炜已荣升礼部尚书,对昔日的门生故吏而言,能为他效劳,自然求之不得。

“办完此事,我们在三边镇会和”。

仲逸再次叮嘱,罗英立刻领命而去。

次日上午,刑部左侍郎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在知府康祺等人指引下,一路南下。

与此同时,仲逸与李序南已带人出了清涧县衙,朝东北方向而上。

当然,他的差事依旧是了解民意:各处走走、看看。

南下查看的这个县,还真不是康祺选的,只因当时众人议事时,该县知县一时不慎,说错了话,他无法刻意阻止,两位钦差又再无多言,却默默点头。

这种场合,说的越多,漏洞就越多,也只能这样定下来。

此次下行查看的两个县,另外一个县便是清涧县,也就是仲逸与李序南目前所在的那个县。

榆林府距离该县不足二百里的路程,而路上必经之处:三边镇。

确切的说,钦差这队人马要从北边过来,穿过三边镇,而后继续南下。

三边镇所在的神府县,因知县被传唤到知府衙门,该县县丞一大早,便将县衙所有官吏聚在一起,再三叮嘱要到三边镇接待钦差一行,那怕人家只是路过,也总要尽尽地主之谊的。

三边镇路通西北、西南、正东三个方向,故此称为三边镇,而正东方向正是大煤矿所在之处,虽只有十余里的路程,但因有群山环绕阻挡,若非刻意寻去,很难发现。

昨天傍晚,该县知县已将钦差路过三边镇的消息传到县衙,但只叮嘱属下做好三边镇接待事宜,同时要清理镇上闲人,路边的小摊也暂时撤去。

至于大煤矿,知县并未特意叮嘱,县衙官吏却知道该怎么做:工,照样开,事儿,照样干,无论苦力还是打手,他们不会在大白天的来三边镇。

晚上,才是他们的欢乐天堂:赌场、酒楼、青楼……

钦差只是临时路过这里,在三边镇,也就是片刻的功夫,根本不会发现东边群山后一草一木。

当然,只需暂时停止往镇外运送煤块即可,其他的,大可不必担心。

当地官吏心中再清楚不过:无论刑部侍郎,还是副都御史,即便顶着钦差头衔,在严氏父子那里,还得称一声:下官。

目前,京城严氏那边没有来任何传信,说明两位钦差压根就不是冲着大煤矿而来,即使如此,又何必要多此一举、欲盖弥彰?

让这些苦力全部停下,他们反倒会到镇上闹事,到了井下,才是最好的去处。

对当地县衙而言:看好三边镇即可,节外生枝则不便。

然而,天下之事,往往不能随人愿:神府县县丞等人,还未到三边镇时,却听衙役来报:大煤矿出事了。

“马三呢?大彪呢?他们是干什么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