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钦差突访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743 字 10个月前

天高皇帝远,只要他们不说,皇帝是不会知道的,朝廷自然也不会多此一举。

先搞定眼前再说吧。

“此事来的太突然,下官虽为知府,但底下那些知县到底做了什么,也无法一一掌握”。

康祺话锋一转:“二位大人既已来到鄙府,何不多住几日?一路劳顿,下官总归是要尽些地主之谊的”。

这时,一旁的曹通判立刻上前道:“府里已备好饭菜,请二位大人尝尝地方特色,还有当地酒家自酿的酒,甘甜、柔顺,不上头”。

二人一唱一和,想必这位知府与通判,用同样的方法接待不少类似的客人。

“康知府,曹通判,咱明人不说暗话,你们不要寄希望于大鱼大肉、美酒陈酿,或者书本里夹银票,特产埋些金银玉器之类”。

看来,这位左副都御史不吃这一套,未等对方开口,自己竟一口气说完了。

刑部王侍郎接过话茬儿,继续道:“是啊,三法司的人,平日里办案,这些门门道道倒见过不少,张大人既都说明了,本官就不需再重复了吧?”。

康祺脸上一阵青来一阵白,他此刻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无奈位卑言轻,身为一方知府,又不能不接待上差。

“二位大人金玉良言,下官铭记在心,上任地方以来,只求一心办差,绝无大鱼大肉之事,更无金银玉器一说”。

事已至此,康祺也不再回避,事情总归是要解决的。榆林府之事,说到底,还是大煤矿最为要紧,即便税赋,最终也会查到大煤矿上来。

牵扯到大煤矿,必然会牵扯到他身后之人。而身后之人,即便是刑部侍郎、左副都御史,恐怕也奈何不了。

要死大家一起死,反正不止我一个。况且一旦事情闹大了,最终先死的,还不一定是谁呢。

“好,康知府既然这样说,那我们也就公事公办”。

台上的二位钦差对视一眼,而后张御史起身而立道:“马上通知下去,让各县衙的知县,全部来知府衙门,当面对质,如此我们也好向朝廷交差”。

“下官马上差人去办”。

康祺反倒少了一些慌乱:他属下的这些知县中,有人在京城人脉不错,六部甚至内阁,都能说的上话。

若要把这些知县全办了,这些人岂会坐以待毙?

呵呵,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次日午后,榆林府城门口。

“下官榆林知府康祺,率全体属员,恭迎二位钦差大人”。

当城门守卫来报时,康祺简直懵逼:钦差怎么会来这里呢?说好的只是路过而已,之前并未来任何通报啊。

说归说,毕竟人家是刑部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三法司的人,可真惹不起啊。

“二位大人能在白忙之中抽空来鄙府,下官荣幸之至,一路劳顿,快请到府中歇息”。

康祺这话再清楚不过:你们的来头再大,也是去相邻的州府办差,路过我这里而已,朝廷可没说要在我这一亩三分地指手画脚。

既是抽空来,就当是游山玩水了。

“康知府,看你干的好事儿”。

康祺的一脸虔诚,似乎并未得到二位钦差的好感,都察院张御史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这架势,那里是路过此地,分明就是来查办你的。

“张大人,这话是从何说起?”。

康祺心中一怔,言语竟有些慌乱起来:“下官若那里做的不妥,还请二位大人明示,万不要开这个玩笑”。

这时,一旁的刑部王侍郎却微微笑道:“好了,我们就这样站着说话?还是先到你们知府衙门吧”。

“下官失误,下官失误,二位大人这边请”。

康祺急忙命人开道,自己则毕恭毕敬的跟在后面,心中却再次犯了嘀咕:这到底唱的是那出?

莫非?是因大煤矿?在他治下,除了这件事儿,还真没有什么可怕的。

想到这里,康祺却渐渐‘胆大’起来:若真因此事而来,我惧你作甚?即便刑部与都察院的,又如何?你们还未开始调查,恐怕京城就有人要跳出来了。

我一个小小的四品知府,犯得着吗?大煤矿之事,不要挑我这个软柿子捏,身后个个都是‘硬头货’,就怕你拿不下。

…………

由于之前并未接到任何通知,知府衙门显得有些匆忙,好在前些日子为迎接翰林院侍读仲逸,府里上上下下已收拾过一遍,现在倒省不少事儿。

早饭过后,仲逸与李序南再次外出,今日去的是南边一个叫清涧的县城。对二位钦差的到来,他们‘全然不知’。

王侍郎与张御史突然来访,并无明确差事,而翰林院侍读仲逸来这里了解民情,却有朝廷的旨意,让李序南这个五品同知作陪,完全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