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鬼火(上)

大明略 南宫草堂 4216 字 10个月前

“快说啊,后来呢,怎么样了?”。

仲逸见程默停了下来,急忙催促起来。

此刻,他已完全是一个听书之人了。

“仲翰林,那二两银子,还算数不?”。

话说一半,程默这是要挨揍的节奏。

“算算算,现在一两银子已是你的,讲完之后,立刻全部兑现”。

程默再次进入状态:“后来,城中立刻传出恐怖的说法:那十人被分别关押起来,若谁房中突然自燃,不管一团火苗还是熊熊大火,都是墓中鬼魂的昭示,此人就是凶手。

知县大人又说了:一旦这十人中,有人屋中起火,便将他带到后山做十日的守墓人,之后再斩首示众。

当然,若能检举他人,可从轻发落。

过了两日,县衙传出消息:那十人中,果真有人屋中燃起火苗,那火苗异常奇特:蓝中带紫,其形如同一个骷髅,又似一团散发,却又无脸形。

更令人奇怪是,到了深夜,城中有户人家发现类似火苗,城中人人自危,大家都说:这家人正是被关在县衙中那十个人中,有人招供出来的。

看来,鬼火果真灵验”

这日午夜,城西一户人家,竟突然死了人——被吓死的,他的生前好友,也无一人来探望。

三日之后,那知县便将案子破了,盗墓贼全部抓获”。

末了,程默又卖起关子:“仲翰林,你若能讲出其中缘故,那二两银子我不要了。晚上,我请你喝酒”。

有意思,这个提议,比讲故事更有意思。

“看来,今晚有酒喝了”。

仲逸笑道:“其实,那十个人中,根本没有盗墓贼,他们房中也没有那诡异的火苗。自然,他们也不会被带到后山,也不会被开刀问斩”。

“是吗?那真正的盗墓贼是谁?是城中那家,也出现火苗的人家吗?”,程默急忙问道。

“非也”,仲逸连连摇头:“盗墓贼,就是城西那家被吓死之人,他的好友中也有。顺着这个线索,不难查出其余盗墓贼”。

程默诧道:“你是怎么想到的?”。

仲逸依旧微微一笑:“你说呢,这是你讲的故事啊”。

哎……

程默再次摇摇头,恍然大悟:“连那个知县都能断此案,仲大人岂能看不出来?你办的案子,比这复杂多了”。

看来,这二两银子是拿不到了,还得搭上一顿酒钱。

不过,程默一点也不后悔,总算当面领教了------高手。

“起初,那个说书人,说过一句话:做贼心虚之人,心中有鬼,那个鬼-----可将自己吓死。”

程默随意叹道:“现在看来:这句话是对的。否则,仲大人怎么能猜出结果呢”。

“给,这二两银子,归你了,不过,你欠我一顿酒,那天心情好了,找你兑现”。

仲逸望望窗外,差不多该回府了。

程默:仲翰林,这二两银子我不要,你给我讲个趣闻轶事呗。

…………

“呵呵,想不到,你堂堂翰林院侍读,一天就听些说书人之事”。

回到仲府,仲逸便将程默方才所讲之事,向师姐仲姝复述一遍。

毫无意外,仲姝也能猜出结果。

不过,她似乎比仲逸,更像个旁观者。

“若将这个故事,讲给一个心虚之人听呢?”。

还是程默那句话:做贼心虚之人,心中有鬼。那个鬼,可将自己吓死。

仇鸾之事,暂告一个段落,朝中再次恢复往日平静。

就连三法司的人,也似乎安分许多:不再为即将处置的案犯,而争论不休,等稳稳了来春节再说吧。

皇帝终究是皇帝,看样子,即将到来的朝廷盛宴上,必再无人找麻烦了。

对城中百姓而言,眼下正忙于置办年货,谈论最多的,还是新春夜的家人团聚。

至于仇鸾,还有盛宴,这些事与他们无关,顶多茶余饭后又多了一个话题而已:果真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仇鸾终究未能逃过朝廷法度,恶有恶报,当初他还掠夺百姓的财物,哼……。

如此,云云。

…………

午后,翰林院。

数日以来,仲逸但凡能足不出户,他便不愿多走一步。

窗外依旧天寒地冻、冷风凛冽,屋内却是炉火红红、茶香四溢,判如两景。

眼下对仲逸来说:猫在这里,恰是为了躲个清静。

仇鸾虽被革职,但并未惩治,此事,并未结束。

那日,在朝廷之上,他这个小小的翰林并无说话,群臣们皆已没有提到:当初那个钦差副使。

或者说,他们不敢提仲逸,因他被押入大牢,出狱后又升一级,这都是圣上的决断。

圣上的决断,自无人敢质疑,更不便多言。

尽管如此,朝堂上每个人说的每一句话,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如同盛宴一样,当日的朝堂确实热闹。

细细品来,有两个看头:皇帝朱厚熜,确实动了查办仇鸾的心思,从他言语中,再明白不过了。

而剩下的文武中,除两御史外,大多人都是在观望中观望,最后形势明朗后,才统一意见。

要说最特别的,就是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了。

“阴谋不轨、意图谋反”,这八个字,直接可要命。

当初见石成时,他就曾说过:“只要我们指挥使大人出面,他仇鸾不是贪墨那么简单了”。

锦衣卫要办一个人,确实可随便罗列一个罪名,有他们自己的诏狱在,相信没有什么是办不到的。

不过,这次是在朝堂之上,而仇鸾亦不是个寻常人物。

即便是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也不敢随意捏造一个罪名。

此举,无非两种可能:若非陆炳确实掌握罪证,那便是有人授意他这么做。

就目前来看,后者的可为更为可信。

为何?道理再明白不过:若锦衣卫真的掌握仇鸾谋反的罪证,皇帝还用的着在堂上,与文武大臣商议吗?

而能让锦衣卫指挥使如此做的,恐怕只有一人:那便是皇帝。

对此,仲逸思虑再三:朱厚熜对仇鸾与鞑靼私自达成交易、向严士蕃贿送财物、向朝廷谎报军功、掠夺百姓财物。

所有的一切,皇帝都是知道的。

只是,碍于当时已对仇鸾大加赏赐过,天子之尊,朱厚熜也无法将自己的行为逆转。

为维护脸面,也就是如今这样一个结局。

“如今仇鸾被革职,看来,暂时不会查处他”。

仲逸半躺在木椅之上,脑中不停思量着:该想个什么法则,才能继续追查下去呢?

“仲翰林,我还是给你一杯新茶吧,都凉了”。

程默走了进来,仲逸这才从方才的思绪中缓过来。

“默大哥,不急,这一天天的,净喝茶了”。

仲逸连连摆手,示意他坐下说话。

“听说,你将要去裕王府侍读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