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盛宴前的盛宴

大明略 南宫草堂 3916 字 10个月前

不过,从这句不难判断:皇帝还是倾向于查办仇鸾的。

至少,他没有拒绝。

这时,另外一名御史接过王御史的话,继续道:“启禀万岁,仇鸾贪墨银两一事,可向户部核实:户部向仇鸾军营拨放多少银两?而将士们又得到多少银两?连同其它的开销,中间若是有差额,那便是他中饱私囊”。

末了,他补充道:“至于私自任命官吏,可向吏部核实:所任之人,是否经过朝廷准许?是否有任职资格?是否按朝廷规制来提拔、赏罚?”。

此话看似有理,实则有些“有罪推定”的味道。

这位御史的话再明白不过:先假设仇鸾有罪,而后去各衙门核实,有结论后,便可定他的罪。

换句话说,这位御史眼下并无确凿的证据。

在场的文武,都是五品以上的人物,这个道理,他们岂会不懂?

事已至此,情势变得渐渐清晰起来:若是皇帝准许御史所请,派人去户部、礼部、兵部等逐一核查,那便是仇鸾在劫难逃了。

只等皇帝一言,怕是会有更多的人要站出来了。

这一刻,殿中静的出奇,大家生怕错过皇帝说的每一句话。

“既是如此,谁愿担当此任,去户部、吏部等调查此事?”。

朱厚熜说的很清楚:“谁,还有什么要说的?”。

仅此一言,寥寥数十字,情势更加明朗起来。

仇鸾,完了。

这时,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上前禀道:“万岁,据微臣所查,仇鸾,阴谋不轨、意图谋反,请万岁明察”。

阴谋不轨、意图谋反?

这八个字,比朱厚熜方才之言,更令人汗颜。

陆炳跟随皇帝多年,况且,他以一个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份,说出此话,绝非偶然。

如果说,之前还有人观望的话,此刻,已丝毫不需犹豫了。

这时,徐阶也站了出来:“臣有本要奏,参仇鸾贪墨之事”。

“臣也有本要奏,参仇鸾……”。

“臣有本,弹劾仇鸾……”。

“臣附议……”。

几乎所有人,意见出奇的一致。

令人意外的是,严士蕃也站了出来,加入到指证仇鸾的行列。

看样子,他早已将仇鸾向自己贿送财物的事,处理的差不多了。

今日,只对付仇鸾,况且仅凭此事,无法撼动严氏根基,也只能再等等了。

“圣上,仇家世受皇恩,绝不会谋反啊,请圣上明鉴”。

仇鸾见大事不妙,却依旧打起‘苦情牌’来:“臣一家还等着在盛宴之日,为万岁敬杯新春酒呢”。

出身将家,仇鸾连老祖宗都搬出来了。

可惜,他又想错了。

“几日后的盛宴,你就不用来了”。

听锦衣卫指挥使陆炳‘阴谋不轨、意图谋反’八个字后,朱厚熜丝毫不再犹豫:“既是如此,无须再派人核查。朕准你所愿,革职、除去一切差事。

从一刻起,仇鸾终于可以‘赋闲’在家了。

对众臣而言,再也不用观望此事了。

至少,接下来的盛宴,没有这层顾虑了。

数日后,一向很少上朝的朱厚熜,却突然下旨召见群臣。

此时,距春节前的盛宴,还有五日。

传旨太监说:是为即将到来的盛宴,提前通通气儿,看看还有什么需要准备的?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那只是个借口:朝廷盛宴,谁敢怠慢?天子之尊,何须要向下属通气儿?

不用说,弹劾仇鸾之事,才是真的。

前些日子,朝廷接连有人上折子,尤其以都察院和刑部居多,或

许,皇帝不愿看到群臣在几日后的盛宴,上闹得不可开交,才提前召群臣议事。

对礼部和翰林院的人而言,作为盛宴的主持和协办,自是希望当日不要发生意外,提前议事,也算是提前将麻烦解决掉。

大家都省心。

不过,来的人倒是不少:在京五品以上文武,除部分衙门必要留守与当值的人外,全被请到。

作为例外,因翰林院有为皇家侍读、侍讲、侍诏之责,故此扩大人数,仲逸作为六品侍读,也就有了与群臣共同面圣的机会。

当然,是不是皇帝有意为之,就不得而知了。

若换到其他帝王,群臣面圣,这种场面不算什么。但对几乎从不上朝的朱厚熜来说,却十分难得。

来京城这么久,到翰林院也算有些时日了,仲逸终于有第一次‘上朝议事’的机会。

论资排辈,或许在哪儿都一样:看看此处的站姿,就知道了。

不用说,严嵩、徐阶等内阁首辅、次辅,自然身居前列,在这里,位置不仅仅是位置,它代表的太多。

六部九卿、京城其他衙门,无一例外。

身为今日主角之一,仇鸾如今领太子太保、将军衔,统率三大营,督管京军,自然有属于他的一个位置。

只是,不知今日之后,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

都察院那两名铁面御史、礼部袁炜、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刑部樊文予,各自归位。

当然,还有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兵部郎中严磬,户部郎中赵谨……

这场面,还真有几分过年的味道。

至少,大家都‘团聚’了。

户部主事李序南,因是六品,故没有前来。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虽是五品,但他的任务却是巡视安检,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咳咳,司礼监黄锦一声咳嗽,堂下立刻肃静。

片刻之后,朱厚熜缓缓入殿。

三拜九叩。

………………

“这是怎么了?新春佳节将至,也不得安生”。

朱厚熜依旧那般随意,堂堂天子,如同拉家常,朝廷眼下的事儿,反倒其次。

“说吧,今儿个,来这么多人,朕可没有备好盛宴啊”。

这话说的透彻:直奔正事而来,无须绕来绕去。

作为最早上折子的,又领着都察院的差事,那两名御史对视一眼,其中一人缓缓走了出来。

“启禀万岁,我大明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圣上恩威所致,又恰逢新春佳节将至,但朝中偏偏有人行不法之事,视朝廷律法不存,置圣上教诲不顾”。

咳咳,那名御史见殿上朱厚熜并未言语,他理理嗓子,继续进言。

看来,他也不完全是个‘愣头青’。

至少方才这番话中,就有不实的之处。

不过,接下来话,却没有半点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