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此人不善

大明略 南宫草堂 4627 字 10个月前

她尤其提到:吴风与另外一人合著兵书,二人取长补短。而那个人年轻时曾做过谋士,后来没了音讯,人们都说他是退隐或云游四海。

而且,此人不愿说起自己的经历。

同时,也不愿熟悉他的人,向外人说起自己名讳。

也正是因为此,吴风才在与鞑靼所在之地不远处的无名山落脚,为的就是北方战事一开,希望能再次找到那个人。

同时,他也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军中之事,尤其是主将及他身边的人。

此外,吴风还派出两个侄儿辈分的人来京,想跟宗武长长见识,为的日后战事一开,再为朝廷出力。

这是师兄宗武亲口向仲姝说的。

当然,宗武也是听吴风说的。

仲逸听完之后,不由的一阵哆嗦,竟缓缓坐在地上。

此刻,对面的倪庚辉老头不在,守卫的狱卒离的较远,不会听到他们的谈话声,更不会留意二人的神情。

“我也觉得此事有诸多蹊跷之处,只是师兄在北漠时,并未向任何人提起凌云山之事,不至于出差错吧?”。

仲姝对师弟太了解了:看来,此事绝非想象的那名的简单。

“哎,此事,师兄虽有疏忽之处,但也不能全怪他,有人,早就盯上他了”。

一声长叹,一阵沉默,仲逸将一根稻草折断再折断,叠起又叠起。

突如其来的变故,此刻又在牢狱之中,一时冲动,仲逸也差点犯大忌。

还是师父那句话:万事,先谋而后动,不谋而不动。

渐渐的,才稍稍慌乱的心,再次恢复了平静。

思绪,也就慢慢理顺。

仲逸缓缓起身,盯着仲姝望了许久,而后来回踱步,这才娓娓道来。

“师姐,咱们三人是师父一手带大,我们从小到大,可曾听他老人家几时说过:他要与别人合著兵书一事了?如吴风所说,这是为取长补短:师父更擅两军阵前所谋,而他则更倾向于后方粮草补给、协调作战”。

仲逸笑道:“师父一向思维缜密,最忌不谋而动,统筹平衡才是他老人家最为看重的。这样的智者,岂会不善长后方粮草供给与协调作战呢?”。

此乃,吴风所言中,第一经不起推敲之处。

“言之有理,师父虽然深入浅出,但绝不像外界传的那样,连林啸义和袁炜这样的人都知道他,若果真与吴风有这样的约定,师父自会去找他”。

或许是多年的默契,或许是习惯使然,与仲逸在一起,仲姝思路也清晰起来。

仲逸的疑虑,则不止一处。

“师父在江湖沉积多年,是他老人家刻意远离红尘,别人要打听,自然用不着费劲心机到北漠一带,在京城打听,岂不是更便利?文武百官,那个打听不到?”。

“舍近求远,必是有所企图”。

此乃,吴风所言,第二经不起推敲之处。

仲逸继续道:“他有如此深厚的内力,医术更是了得,不难看出此人有非同一般的经历,能轻易在当地衙门开出去京城的路引,就是证明”。

“至于他对师兄的救命之恩嘛,或许是个巧合,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若当地的猎户未将师兄带到无名山,师兄,连同他的属下,必然会冻死在雪地中”。

此刻,仲逸才将师兄与吴风的两次见面,联系起来。

其中,疑点颇多:这一切,似乎早就被人提前部署好。

但是其中诸多无法解释清楚的缘故,或许只有见了那个吴风后,才能知晓。

目前最为可疑的,就是吴风托付师兄将吴安、吴卫二人带到京城。

“长见识?他明知这二人不能留在军中,到千户所看看,再到京城转转,这就能长见识了?”。

仲逸笑道:“看看将士们如何操练?如何骑射?就能替朝廷抵御外敌了?”。

笑话。

此乃,吴风所言,第三经不起推敲之处。

“不好,有人要对凌云山不利,师父有危险”。

仲逸绕开一时解不开的谜团,直奔主题。

“师妹,如此看来,我要尽快回趟凌云山”。

师兄妹终于见面,仲姝将仲逸押入大牢之事,原原本本向师兄宗武陈述一遍。

自知此事非同小可,宗武终于下定主意。

“我此次回凌云山,除师弟之事与北漠所见所闻外,还要向他老人家打听一件事”。

说起吴风,宗武立刻来了兴致:“师妹,你可曾知晓?师父所著兵书一事,为何一直没有完成?”。

“此事说来话长,一时半会儿,我也说不清”。

仲姝早为此事做了准备:这几年来,她与仲逸已搜集到多部谋略之书,她已一一详著,就等师父明示了。

“你说巧不巧?就是上次北征时我们遇到的那个老头,他在无名山多年,也说是要著书一部,不过他要与另外一人合著,根据个人所学,取长补短而已”。

宗武继续道:“而他所说的另外那个人,当年做过谋士,而且后来神秘退隐或云游四海,总之,没了音讯。

吴风只得在北漠一带深入浅出,经常打听军中战况,尤其是主要将领及佐员,这样的经历……”。

末了,他笑道:“而且,这个人从不许别人说起自己的过去,就连我与吴风大师这样的交情,他连名字都未告知于我”。

嗯……

“以师兄之见,吴风的要找的那个人,就是师父?”。

仲姝自然能听的出师兄的话外之音:这样的经历,这样的脾气秉性,这样的风格,能同时具备的,又有几人?

“师妹,连你都这样说,那必是师父无疑,我即可回凌云山,若师父与吴风二人可合力著书,以他们二人的交情,让他传授瞬间移位之术,自然不会被拒绝的”。

说起回凌云山,宗武简直欣喜不已:“正好,许久未见师父与卫叔叔,还有穆大娘他们”。

如此一说,仲姝也有归去的想法。

但这次,怕是不能与师兄同行了。

“师弟还在牢中,一旦突发变故,无可靠之人在身边,我还是不放心”。

仲姝早已盘算过:“等师弟的事儿解决后,我们再一起回凌云山看师父他们,如何?”。

若论起仲逸身边的人,刑部的五品郎中樊文予自不用说,司狱袁大头算一个,就连堂堂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千户石成,也是全力相助。

即便如此,宗武与仲姝二人,至少也要留一人在京城。

非樊文予等信不过,他们各自都有官差,能帮仲逸的范围有限,更何况,此事背后是朝廷。

而朝廷之后,便是天子了。

无论文谋武功,樊文予、袁大头,甚至连石成等,恐怕都不是仲姝的对手。

话又说回来了,其他人也许能全力以赴,但是有底细的:乌纱是一层,性命是最后一层。

能舍命相救,还是凌云山的师兄妹。

“此去凌云山,正是为师弟的事儿请示师父,此外,还有吴风合著兵书一事,须要师父定夺”。

宗武向仲姝叮嘱道:“我在千户所挑几个可靠的兄弟,他们都是跟着我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但凡有所差遣,你尽管吩咐他们去做”。

看样子,宗武迫不及待。

“军务繁重,朝廷会同意你回凌云山吗?这来回需要不少时间”。

仲姝心里再明白不过:以师兄与师弟目前的职务,他们自然无法说出凌云山的经历,更不能说出亦师亦父的------凌云子。

否则,这个话题一番扯开,便会牵出诸多当年之事,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师兄做事易冲动,尤其眼下师弟入狱,北行之时又遇到吴风这样一个神秘的人物。

两件事凑到一块,就是师兄不顾一切要回凌云山的理由。

仲姝所虑之处在于:一旦他太过着急,误了军务差事,既会受到处罚,更会被别人察觉。

一旦有人察觉异样,难免会牵扯出凌云山。

师父早就叮嘱过:不得向任何人提起凌云山,更不得向外人说起凌云子。

“师妹无须担心,我刚刚从北漠回来,一路劳顿,也该让歇息几天了吧?”。

宗武用略带神秘的口气说道:“师兄我受了密旨,要做一件大事,不过在这之前,给我点空闲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保证无人过问”。

师兄妹二人交谈,多日未见,自有说不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