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闲的不行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600 字 10个月前

“说好了,晚上酒菜我请,兄弟我办差去了”,仲逸急忙起身。

“哎,谁稀罕你的酒菜?”。

费思应见状也只得起身,嘴里却嘟嘟囔囔道:“只要能看穆一虹一眼,什么山珍海味的,都索然无味喽”。

谁?穆一虹?

仲逸立刻驻足而立。

“看看,还在这儿装清流?连穆一虹的名字都听过,还说没去过?”,费思应立刻来了兴致。

“没去过,只听大名,未见真容”,仲逸打趣道:‘那一顿酒菜,我还不想请了,去就去吧’。

……

费思应走后,这位七品闲职,终于闲不住了。

上次离京之时,穆一虹曾专门找上门来,只为托他找寻当年失散的爹娘。

一个锦囊,背后月牙形胎记。

这是穆一虹留给他的:唯一两个凭证。

当初,在浙江布政使司杭州府,只因药材商佟柱想通过穆一虹接近罗龙文,仲逸便随意答应带她入京。

一路之上,二人就算是相识了。

后来罗龙文出事后,穆一虹便离开原先的住处,凭借入京后认识的衙门中人,她在京城顺利的住了下来。

同时,在一处私宅,穆一虹继续弹琴唱曲。

这种地方,除能结识权贵外,还有一点:来银子特别快。

快的,超乎想象。

穆一虹在杭州时,被佟柱手下一个穆姓的伙计收养,所以她也就跟着养父姓了‘穆’。在罗龙文出事不久后,佟柱与那个伙计双双没了踪影。

而当初认识她的那些人,除了在意她的脸蛋与身段外,又有几人能帮她的忙?

用穆一虹的话说:目前,仲逸是她唯一可信之人了。

当然,这并非仅仅是当初的一面之缘。

穆一虹自恃阅人无数,无论杭州还是京城,能花大把银子来听曲儿之人,大多不是三教九流,其中不乏非富即贵者。

仲逸一番思量:方才,费思应说去穆一虹那里的,还有刑部、工部,甚至礼部的人

倒是个热闹的地方……

这日,仲逸一如既往来到翰林院,外叔公离京之事已有着落,他也可安心翻翻房中那厚厚的书册了。

从庶吉士到七品编修,围在身边得人,也就慢慢发生变化:庶吉士对庶吉士,而七品编修,平日里交往之人,也最好是七品、六品。

最不济,也要是个八品吧。

物以类聚,人以‘品’分:三品不同于四品,有品更不同于无品。

这不是仲逸所愿,但朝中的规矩:你可以不喜欢,但必须要适应。

“仲大人,请用茶”,门口一直在侍候的那名中年男子,又开始例行公事了。

此人名叫陈默,是翰林院的差役。

之前,也算读过书,认得几个字:若仲逸说出某个书名让他去找,陈默也很快能找出。

若是让他将书中之意列出,那便是要为难他了。

陈默的主要差事,就是伺候仲逸在翰林院的日常:端茶倒水,进出传话,再帮忙找找书,提醒什么时辰该做什么,该去哪里。

仲逸偶尔外出,跟在他身后的,自然也就是陈默了。

当然,他还得担起保护之责。

怎么说,翰林院也是衙门,编修也是七品,总得要有个人伺候才是。

只不过,相比那些七品知县出入前呼后拥,又是肃静,又是回避的,他这个七品编修,就寒酸多了。

“默大哥,不必每日奉茶,若需要时,我自会唤你”,仲逸觉得陈默有些古板。

有时,甚至与老姜头倒是有几分相像。

“仲大人折煞小的了,如何敢与大人称兄道弟?再说了,这茶叶都是大人自家带的,这在翰林院谁人不知?小的只是取过来,泡上而已”。

陈默毕恭毕敬道:“大人还有什么吩咐?”。

“不要动不动就吩咐吩咐的,你先坐下”,仲逸挥挥手。

“是”,陈默微微应道,却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你比我长几岁,我就叫你默大哥,你也无须称呼我为仲大人”。

仲逸笑道:‘就叫我仲先生吧’。

在蠡县时都这么称呼,听着也不别扭。

“仲先生?这个称呼,是不是太老了……点?又不是私塾先生,堂堂翰林院的七品……”。

琢磨半天,陈默终于有了主意:“对了,这样吧,小的就称呼仲大人为‘仲翰林’,如何?”。

仲翰林?

稍顿片刻,仲逸突然笑道:‘不错,这个真不错,以后就这么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