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按察司(下)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780 字 10个月前

“不急,不急”,陈福连连摆手:“若真丢了什么东西,还能找回来嘛?若没有丢,还能抓到人吗?早跑了”。

“你先下去吧”,一阵沉默之后,陈福向衙役吩咐道:‘此事,不要向任何人提起’。

偌大一个房间,只剩陈福一人。

异常安静。

掌管刑狱多年,陈福自不会落入俗套:但凡贵重之物,他不会放在衙门,不会放在书房,更不会藏匿于那些花瓶、木盒之内。

对他来说,自己女人的卧房才是最安全的。

事发至今,他的女人并未特意差人来说到底丢了何物。

如此,也就是说:那些重要之物,压根就没丢。

“会是谁干的呢?”,陈福脸上一脸阴沉。

他用一个按察使的经验来推断:此刻,丢了什么东西,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想告诉他:要动手了。

至于动手之人,呵呵,无非两拨:京城的严氏,城中的仲逸、樊文予。

前者是为了案子,后者也是为了案子---------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

不管是那一拨人,他们有一百个理由这样做,又有一千个理由不这样做。

即便这样做了,最后如何了结此事,更有一万个理由再等着他。

这一切,还要看接下来的戏怎么唱了。

“再看看吧,看看再说”,陈福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表情:“老子今晚,就住在衙门,反正东西未丢,能奈我何?”。

……

月渐高、夜渐深,街上行人寥寥,衙中寂静依旧,仲逸等用过酒菜之后,各自回屋,不多时也就歇息了。

此时,除通道灯亮外,院中大小房屋已沉浸在一片月色中。

微微一阵风过,比白天小了许多,连枯叶都未脱落几片,丝毫没有察觉。

守门的衙役连连打着哈欠,偶尔说笑几句,也是生怕自己睡过去,换做平时,打打瞌睡也不算什么。

“兄弟,振作点,朝廷的两位钦差在,出了什么岔子,臬台大人非扒了咱俩的皮不可”,两个衙役懒懒的嘀咕起来:“上次你说隔壁王家那妇人去了小河边,都干啥了……”。

门口说笑声断断续续,高高的屋顶上闪出几道黑影,稍稍停顿之后,直奔后衙而去。

此刻,陈福屋中早已熄灯,窗外月色下,丝丝利刃出鞘之声起,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慢慢逼近……

傍晚时分,秋风骤停,街上行人越发多了起来。酒楼客栈、人满为患,已是常态。而居家小院中,也是炊烟袅袅、灶火红红,洗菜淘米、摘葱剥蒜,煎炸烹炒,噼里啪啦声响。

晚饭时分到了。

臬司衙门中,人更少了,动静更小了。

不过,身执兵器的衙役却更多了。

用臬台陈福的话说:此举,是为保护朝廷派来的仲、樊二位大人而特意安排的。

除陈福外,陪同冲逸与樊文予一起用晚饭的,还有按察副使、按察司佥事等。

当然,还有靳睿与石成。

至于其他四名随从,此刻正立于门口。之前,他们四人皆随石成上街而去,晚饭就在城中一家酒楼用过、

圆圆木桌,众人相围而坐,桌上有酒有菜,菜有荤有素,荤素有凉有热,汤很浓,酒不多。

相比保定知府安排的满满一桌“粗茶淡饭”,这一桌才是真正的粗茶淡饭。

不过,这也是场面上的待客之道。

“原本想着盛情款待二位,只是朝廷自有章法,都是朝廷命官,自要遵从”。

陈福缓缓酒杯提议:‘一路之上,二位大人辛苦了,来,大家干了这杯’。

自从仲逸突然抬腿起身,却又在门槛处驻足说出那番话后,身为按察司正三品的臬台大人,陈福心中一时也没了主意。

从午饭至今,双方没有再碰面。

仲逸向石成等人附耳交代一番,而后与樊文予说起案情,剩下的时间,就是不停得翻着卷宗。

门外的衙役来回走动,颇有规律,刻意从他们门口路过,时不时的问一句:“仲大人、樊大人,有何差遣,尽管吩咐”。

对朝廷钦差特意保护,本无可厚非,但仲逸却觉得这种保护,似乎有‘监视’的意味。

很明显,仲逸一路走来,俨然一副一查到底的架势,丝毫看不出能回旋的余地。

而陈福表面上做出一副‘仅是失查之责’的模样,但从他心底里:还是不想为此事,而彻底离开衙门。

心有各属,各有所图,这种情形之下:见面无益、多说无益。

动动筷子、碰碰杯,偶尔夹起一块肉。

可惜,汤都凉了。

这饭吃的……

“报”,门外一声喊,只见一名年青的衙役向陈福禀道:“臬台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