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情与法

大明略 南宫草堂 3289 字 10个月前

万幸。

“是”,仲逸只回答这一个字。

“是何时进的翰林院?”。

或许是因为方才所言之多,嘉靖帝唯独对仲逸发问,如此恐怕要令其他三人心生不悦了。

“启禀圣上,他是捐纳入国子监,而后参加科考,才入的翰林院,如今是翰林院庶吉士”,一名编修立刻应道。

编纂这话倒是回应的积极,那意思分明就是说:他才是真正科考出身,而仲逸则是捐纳入仕。

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仲逸无话可说。

“哦?哦……”,嘉靖帝沉思片刻,而后突然笑道:“不错,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考中进士,又能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果真有些才学”。

之后,嘉靖帝向一旁的太监递个眼色。

“启禀皇上,户部刚呈上来的折子……”,太监立刻请示道。

“好,今日就到这里,你们全部退下”,嘉靖帝终于不想再‘说说话’了。

回到翰林院后,仲逸与其他三名同僚又说说笑笑交谈一番,方才四人各有所言,唯独仲逸的话似乎引起嘉靖帝重视,但一个捐纳的出身却立刻让他自降三分。

如此也好,也能少遭些同僚的嫉疑。

仲逸随意感叹,只说自己口不择言,偶有言中也是侥幸,其他人也连连笑对:大家都是翰林院的,皆为朝廷建言献策,作为同僚,更要相互帮衬才是。

这话说的,估计连自己都不信了。

说归说,众人却心中各自有打算:今日回去之后,一定要翻阅典籍,以防皇帝随时来找你“说说话”。

从翰林院出来,仲逸再无平日那般闲情逸致,今日面圣之事,早就令他心事重重。

律法与情义?

这种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一人一口可辨明。退而言之,也绝不是用来辨论的。

嘉靖帝为何偏偏要以此为题?

翰林院,几个初入茅庐的年轻人,位卑言轻,为何要被召见?

仲逸心中暗暗思量:此举,若非嘉靖帝真的闲来无事作为消遣,那必是另有所指。

相比那些老成持重者,年轻人能说实话倒是不假,而嘉靖帝专挑新面孔。

又是意欲何为?

这时,仲逸又想起近日以来,私下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圣心难测啊。

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数日后,朝廷有人专程来传旨:请仲逸进宫面圣。

此次,只传他一人。

这日午后,仲逸等一干人正在翰林院当值。

入职以来,每日几乎都是如此,仲逸起初还有些许好奇与兴奋,日子久了,也就见惯不惯了。

翰林院不同与六部等实务衙门:既无诸多杂务,亦不与底下的衙门过多交集。其职权历朝历代有所不同,主要以文学供奉宫廷,为皇室成员侍读,有掌编修国史及草拟制诰之责,虽无实权,但地位却极为优越。

在此处办差,说白一点,就是:一张嘴、一支笔、一杯茶而已。

嘉靖帝这日闲来无事,随意转悠,一时兴起,随传旨翰林院:要几名当值之士来陪他说说话。

片刻之后,传旨的公公来到翰林院,掌院学士立刻起身迎接,公公特意嘱咐:之前的学士、侍读学士,皇上已见过多次,此次最好叫新些面孔,人数最好为三到四人为佳。

科举之后,状元一般会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受编修。其余进士经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

“三到四人?新面孔?”,翰林院学士有些犯难:此时,修撰与已向皇子讲读,只剩两名编修,剩下的主要就是庶吉士了。

面圣自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良机,莫说其他,仅是混个脸熟就是天大的恩赐,他日飞黄腾达,或许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作为翰林院的掌院学士,他自己多么希望能去面圣,可旨意里说的明确:只要新面孔。

“回公公的话,此刻当值的这一批新晋人员中,两名编修,两名庶吉士可奉旨进宫”,翰林院学士立刻复旨。

两名编修,都有些来头,二人刚进翰林院时,严士蕃与徐阶曾特意关照过。

庶吉士中有一人并无靠山,作为点缀,自然也被挑选。

剩下的那名庶吉士,竟落在了仲逸身上。

翰林院学士心中早有盘算:严氏与徐阶之前关照过的,自然不敢怠慢,再选一名无背景者,正是为显示自己的公正。

至于仲逸,自然是因为袁炜那日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关照’,顺水人情,卖礼部侍郎一个面子而已。

何乐而不为呢?

果真是朝中有人好办事:一句话、一个特殊的关照,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

……

“微臣参见皇上”,片刻之后,仲逸等四名翰林院的‘饱学之士’前来面圣。

“朕叫你们过来,其实也没什么要紧之事,今日不讲读,谈古论今、朝事民务,都可谈,陪朕说说话就行”,嘉靖帝随意一说,并未以九五之尊咄咄逼人、语出惊人。

气势不同于气场,有时,越是高高在上,越需要这份泰然自若。

“近日以来,朕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不知你们对‘律法’与‘情义’二者,如何看?”,嘉靖帝果真是想找个说说话的,随和的很。

‘律法’与‘情义’?

这是一个多么熟悉而又深刻的问题,想必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学子、贤者智者对此争论不休,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一支笔、一张嘴、一杯茶。

此刻无笔无茶,靠的就是一张嘴了。

“法者,从三水从廌从去,以水之平、廌触不直者去之。廌,相传为一种神兽,能曲直辨明,可用其角触不平也。

情者,谓外界所引喜怒哀乐、爱憎哀惧,意为心中所想、心中之感,更有情面、情愫、情义、情怀之意,是为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