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外地来犯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352 字 10个月前

嘉靖帝不谙兵法,但他有帝王之术:北方局势不明,如要开战急需打探军情,但事出突然,也来不及“从长计议”。朝中主战与主和一向成见颇深,而军中将士除了参与过抗倭之战的,又大多疏于战事……

而这一支五千多人的骑兵,则可一箭多雕:骑兵行动迅捷,轻装上阵,供给由各地州府县准备;既可迎战、亦可打探军情、了解对方,做到知己知彼;此举恰好可试探朝中主战与主和之人。

帝王之术就是帝王之术:此举可真正练出一支敢死之士,实战真刀真枪,两队对峙便是你死我活,大明要长治久安,就需要这样的将士。

旨意下达,文武议论纷纷,其中不少人也猜出其中一二,也有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再怎么练就,无非也就是几千人的兵马,大敌来犯,岂能抵挡?

不过对于户部尚书来说,虽说算不上是个好消息,但至少不是坏消息:这五千多兵马虽装备精良,尤其良马更是优中选优,但毕竟就是几千人的花费,相比千军万马,国库还是能支撑住的。

君臣有别,上传下达,大家说归说,既然旨意下来,总还是要执行的。

数日后,山东都司接到调令:宗武被挑选为这次北征骑兵的五十名百户之一,即刻来京城复命,稍作训练后便启程。

因山东莱州湾剿灭倭寇有功,宗武被升为七品百户后,终于有了再次报效朝廷的机会。作为皇上钦点的武举,能被选上,也没有太多的意外。

都司衙门,林啸义单独传唤宗武:“此次北征事关重大,据我在京城的故交说,当时皇上龙颜大怒,之后便亲自制定作战大计。能被选上,更是千里挑一,若能凯旋而归,那又是大功一件”。

得知调令的宗武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此次北征将士以善骑、善战、善谋为重。属下不才,骑术、剑术、谋术自小为师父所教,而在与倭贼交战中又深得林大人教诲,属下自当竭尽全力、不负众望”。

“善骑与善战倒是真的,不过这谋略之道……,到京城后,你还要多与你师弟仲逸商议”,林啸义感叹道:“此次征战拼的事刀剑,但更是要谋略,南倭北虏,绝非一朝一夕可灭、非一战可绝,更非一城一池可定乾坤……”。

末了,林啸义转身道:“此次身负重任,不知何时能归,你大婚不久,快去与姚姚道个别吧……”。

秋风起,黄叶落,深秋之际,南方一带只有丝丝冷意,而远在北方的漠南、山野之上则是阵阵寒意袭来。

片刻后,天空阴云密布,而后狂风乍起、寒风卷地,顿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瑟瑟瘆人。

良久之后,风声渐停,明日重现,天地万物面貌再见、山河依旧,与之前多变之景仿若两地,全然不同。

不知何时,山野中突现一队人马,将士们一字排开、声势浩大,众人虽不言语,确有一股杀气隐隐袭来。

马背之上,皆是浓眉硬须、狼眼胸腰之人,他们身着圆领长袍、脚蹬细长皮靴,头戴翻毛皮帽,两侧垂帘随风而动,如同狩猎之人在紧紧盯着即将出现的猎物,又似强虏在寻觅着待宰的羔羊。

风中之人,个个手执长枪、腰跨短刀,目视前方,伺机而动。居中为首的一名中年男子稳如磐石,只见他大眼珠、鹰钩鼻、苍髯如戟,又似根根钢针倒立。五指紧扣刀柄,脸庞冷峻,偶有一阵秋风掠过,胯下马儿马蹄微微一动,似乎在领会着主人的意思。

片刻后,一道亮光闪起,中年男子猛地抽出佩刀,一阵低沉而浑厚的声音从风中吹来:“冲”。

“喔……”,一阵连续不断的呼喊声传来,伴随着杂乱的马蹄声,山野间再次沙土飞扬、叫喊四起。

……

京城,大殿之上,内阁及文武大臣正紧急议事,一向很少出现在众臣面前的嘉靖帝难得一次上朝,足见所议之事、事关重大。

战事起、兵马先,兵部尚书首先站出来:“此次鞑靼南侵,掠我大明财物、戮我大明子民,是可忍孰不可忍?自我朝太祖、成祖多次北征之后,鞑靼溃败溃崩,此次声势浩大,定是有备而来”。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同为军务最高衙门,而北方战事又归后军都督府管,后军都督府都督又恰离京办差,此时该站出来的自然是都督同知了。

兵部尚书归位,一向主和的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便缓缓上前:“微臣以为,鞑靼此次南迁人数之多、声势浩大,或许另有隐情,我们不宜贸然行事,从长计议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