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师姐这般模样,仲逸便立刻起身而道:“我想搜集各种文韬武略之书册,聚在一起,稍加整理,而后写出自己所想,呈请师父过目,再听师父教诲。不知师姐同意否?”。
仲逸也起身而立,他缓缓走了几步,双手后背道:“你这师弟,虽是胆大了些,但也算懂得思变之道,就准了吧”。
哈哈哈哈……
二人如此一说,立刻激动不已,仲姝正愁无事可做,如此一来便要忙开了。
对此仲逸早已打算:“眼下就有个好机会,今日我已托那不着调的徒儿袁若筠,她爹是礼部侍郎,要找书,还有比这更便利的吗?”。
如此一说,仲姝却已有些犯难:“这礼部侍郎藏书多是不假,但我们如何拿来?买?还是借?”。
仲逸摇摇头:“让袁若筠悄悄取出,由你誊写一遍,之后再拿回去,如此岂不是两不误?那袁炜不会察觉,我们也可得书中之精华”。
仲姝怯怯道:‘你这不是偷吗?此举非君子所为啊’。
仲逸不以为然,反而继续他的计划:“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偷’呢?我们这叫‘借’,之后还是要换回去的,算不得偷”。
仲姝眉笑眼开:“如此甚好,我便有事可做,也能为师父分忧,一举两得”。
誊写这一本本的书颇费时日,况且还要将其整理,而后仲姝与仲逸各自写出自己所见解,之后再交于师父。
此事,非一年半载不可完成,看来仲姝果真有事可做了。
“要进这礼部侍郎的宅院,可不是件易事”,仲逸对此另有打算:“明日你便随袁若筠一起进袁府,就说是她的好姐妹,都是女子,想必也无人说什么”。
仲逸笑道:“白日里那袁氏父子忙于朝务,一个去了礼部,一个去了吏部,以袁若筠的脾气,家中还不得闹翻天?谁敢管他?到时你见机行事”。
晚饭后,仲逸便与众人告辞,老姜头回自家住处,罗英已搬到若一当铺去住。至于那袁若筠,她压根就不想与这些人一起用饭,当铺打烊后便回了袁宅。
城中那处僻静的小院里,仲姝正翻阅着从凌云山随身携带的书卷,刚刚用过晚饭,才品了一杯热茶,见仲逸还未回来,她便借着灯光细细看着那些熟悉的文字。
自从罗英去当铺住之后,仲逸外出时,她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好在多年凌云山的经历让她更能比常人静心寡欲。
所谓宁静以致远,并非皆要在高山流水之处,京城繁华之地,亦可做到身处喧闹而心依静。
一直以来,仲姝对自己并无刻意要求,如今师兄在军营谋的总旗一职,虽说属下人马不多,但毕竟是个正经差事,此职虽有指挥使林啸义的大力运作,但师兄之才亦是足以胜任
前几日,师兄又在莱州湾腹地青州一带剿倭夺得头功,更进一步,那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师弟仲逸虽无官无职,当初在蠡县县衙做的一个小小的知县幕友,可他却能通过牛头山剿匪查出当年陆家庄之案的杀手之一。
而轰动一时的抓捕十流寇之事更是他一手操办,此事自始始终都透露一种谋者之的格局,绝非常人可比。
只是谋者并非靠一时一事可成,虽说当初抓捕十流寇所用的“瞒天过海”之计确有大将风度,但师弟毕竟经事太少,还未形成一贯擅谋的心智,就拿报仇之事来说,他所用之谋还确有不足之处。
如今有师父点拨,师弟再次来到京城,就目前来看,他确实沉稳许多,做事也不再拘于眼前,想必日后定有更大的作为。
仲姝能隐约感觉到师弟的目光不止于此,至于他到底要干什么,只能拭目以待了。
凌云子三个弟子,就剩她一人无事可做,按说到了她这个年纪,早就该谈婚论嫁了,只是从小在凌云山,而下山的时间尚短,还不曾真正想过此事。
以仲姝的才貌,那个男子不愿娶她做娘子?可偏偏这样的女子不是随便一个男子能娶的。
说到心仪之人,仲姝首先想到的便是师兄与师弟二人:原本一起在凌云山长大,如今说到终身大事,即便是擅谋之人,亦非随时可断,只是从济南府的卫司,到蠡县县衙,从济南府再到京城……
仲姝的心中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师姐,师姐,我回来了”,不知何时,仲逸已来到院中,他张口就喊,此刻刚过晚饭时间,到歇息尚早,二人正好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