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借书(上)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387 字 10个月前

“姜伯,算算,这单咱们能赚多少?”,仲逸如小孩般激动。

老姜头略略沉思,口中念叨:“他这是死当,这串珠子倒手一卖,至少可赚一百两,要是遇到有钱的官老爷给他小妾,卖三百两都不是问题”。

“这么多?”,罗英的脸上立刻乐开了花,不过片刻后却有些不自在:“俗话说无奸不商,我们这样对人家是不是狠了点?毕竟是樊大人介绍过来的”。

这么一说倒让仲逸不好意思,谁知老姜头从柜台中探出头来,他急忙摆摆手:“话不能这么说,我们就是做这一行的,不偷不抢,有时也会将劣物砸在手里,这种东西本就看行价,到手后下跌的也有,不能叫奸商,不能叫啊”。

“哈哈哈”,老姜头古板的语调立刻将围观的三人逗笑。

谁知他意犹未尽道:“方才那人,看着穿戴也不是缺银子的主儿,想必是平日里大手大脚惯了,这一百两估计花不了多少时日,要是去小当铺,顶多八十两,我还是看到东家那个什么朋友之面子,才给他一百两,东家莫怪啊”。

“不怪,不怪”,仲逸笑着对老姜头道:“姜伯,你可真是我若一当铺一宝啊,以后就全靠你了”。

一时来了兴致,仲逸这东家便立刻大方起来:“我们现在就关门,到街上找一家好酒楼,晚上我请”。

罗英刚要喊声好,却见老姜头急忙摆手:“不行,不行,如今到关门还有半个多时辰,这开店有开店的规矩,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关,可不能乱了套,要有诚信,要有规矩……”。

仲逸急忙讨饶:“是是是,一切听姜伯的,我们再等半个时辰,半个时辰”。

见罗英与老姜头各自忙去,仲逸便将袁若筠拉到一旁,低声问道:“筠儿,你知道这京城中那里有卖书的地方?”。

“呵呵呵,笑死我了”,袁若筠简直乐坏了:“你是不是忘了,我是吏部侍郎的女儿,天下的书我都能给你找来,说吧,你要什么书?”。

“这难免有些言过其实了吧?”,不过仲逸从她的表情中可断定:此事还真非她莫属了。

“什么书,你就不要管了”,仲逸一本正经道:“到时你就知道了”。

十两银子不要,非要一两。一向颇为在行的老姜头并未慌乱,从业这么多年来倒是遇到过这种情况:要不就是傻子,要不就是来胡闹的。

“东家,你可认得此人?”,老姜头如此一问并非多此一举,来人若是东家的亲友,来助助兴也是有的。

“我从未见过此人”,仲逸从老姜头的眼神似乎看出些端倪来,他便转身去往包房,只留下一句:“收了,就给他一两银子”。

“好的,东家”,老姜头点点头,嘴里一声:小玉一枚,当银一两。开好当票后,那年轻人便缓缓走出门外。

当得知那枚玉石至少值三十两时,罗英高兴的自言自语:“赚了,赚了,只是那人可千万不要来赎当啊”。

片刻后似有一阵风吹过来,紧接着便是风风火火的一个身影走了进来,人未到、声已至,只听到“啪”的一声,一个包袱便甩到柜台上。

老姜头寻声望去:“原来是许公子啊,还以为又是那个闹事的呢?”。他缓缓将包袱打开,里边是一副山水画儿,画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装修时,袁若筠曾来过几次,所以老姜头自然认得这位东家的“表弟”-------许公子。

“哎呀,公子这幅画至少可当一百两,哦,不,一百五十两”,老姜头习以为常,拿起东西就开始估价。

一旁的罗英一头雾水:“姜伯,你这喊一声,五十两就不见了,你好黑啊”。

正在细细打量店铺的袁若筠不耐烦的摆摆手:“当什么当?这是我送给表哥的,就当是开业贺礼了”。

罗英见状急忙应了一声:“好嘞,我替我们东家谢谢公子了,我们东家在一楼包房里,上好的茶早就给您备上了”。

老姜头毫不知情,他那里知道:眼前的这位才是这若一当铺的真东家。

罗英倒是知道当铺的真东家是袁若筠,其他的便不得而知,在衙门当过差,自知有些事情该问的问,不该问的一个字都不会提,更不会说。

当初在牛头山时是如此,抓捕十流寇时是如此,仲逸从来都未错过,这次自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