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是老天的眷顾”,文泰叹道:“自从发生陆家庄之事后,所有的事情皆是顺风顺水,如今你又归来,真是皆大欢喜”。
小道之中几只鸟雀肆意追逐,泥土混合青草之气散发出质朴的香味,原生态般的存在,春暖花开之日,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
李白曾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妙句,扬州的繁花似锦得因于盐业的兴盛、大运河的融通,当然还有漕运的恢复。
由此也使得这座古城巨商富贾云集,各种名贵之物浮于世,白银如流水,锦衣玉食者有、烟花风月者有、挥金如土者亦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如此名声大噪,人们往往忽略了那些贫穷的下层劳作之人,有人望而却步,有人无限向往,只不过大多数都是图个虚名罢了。
扬州城北街一处僻静的小院里,一名老者正在院中悠悠品茗,厨房中一个四旬左右的妇人正忙前忙后。
灶台上鸡鸭鱼肉、鲍参翅肚、各种精心准备的佐料摆放的满满的,干果、点心、茶水、糖果、陈酿,就连这个时节仅有的菜蔬皆是应有尽有。
如此隆重,若非春节之日、中秋团圆之节,那便是家中有重要之人到来。
院中两个十岁左右的孩童正在玩耍嬉戏,近日以来他们不用整日诵读那些无聊的书,一向严肃古板的祖父竟能频频冲他们说笑,真是有些不适。
阿爹每日早出晚归,据说是忙过这阵儿后便要休息几日,一向准时开门经营的店铺如今却要关门歇业,真是太难得了。
而据说这一切都源于他们的阿兄要回来了。
尽管他们不知阿兄是谁?但即便是孩童的心思也能想到:“此人定不是个简单的人,否则全家人岂会如此关心于他?”。
数日前,陆本佑接到文泰家仆送来的亲笔书信,信中详细说了他与仲逸相见及相认的过程,并提到仲逸在义中村的经历,至于凌云山,仲逸只是简单提及,故此文泰也并未说明。
信中最后提到文泰要借省亲之名,带仲逸回扬州。
仅此一句,陆本佑及陆岑夫妇激动的一晚都未合眼,陆文氏甚至在天还未亮之际便跑到大门口,看看是否有仲逸的身影。
一直闲居在家的陆本佑平日里也就是读些诗书,偶尔提笔写点东西,无非也就是一生在刑部的经历,唯独没有提及家人,或许这正是因为仲逸的缘故吧。
清晨与黄昏,朝阳与夕阳,一路走走停停,无非马车与客栈两项,深知仲逸认亲心切,文泰只得强打精神,虽是一大把年纪但却是心情大好,他命随从中途换了两匹马儿,只为归心似箭的仲逸。
一路劳顿,走走停停,这日午后,疲惫不堪的文泰指着前面不远处的方向对仲逸说道:前面便是扬州城了。
他缓缓走下马车,对那随从做了一番安排,而后便独自乘车回了祖宅。
“公子请随我来,按老爷的吩咐,由在下带你前往城北陆宅”,随从笑道:“等你们见完面之后,老爷自会过来”。
果真是调教有方,文泰的这名随从跟随他多年,既是仆人,亦行那护卫之责,既是下人,也是心腹。否则如此紧要之事,绝不会交于他办理。
仲逸想着,当初在陆家庄时,一直在祖父身边行使护卫之责的那两名年轻人大致也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