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迅和陈昆之间师徒反目,还是绝密的事情,就是明教之中也少有人知道,裕谦自然也是深信不疑,还对混元门三个人为明国朝廷鞠躬尽瘁,大加赞赏。
陈昆作为名门正派混元门的门主,在官府中人心目中倒比谢迅这个明教法王更亲近一些,裕谦看着李应元也觉得顺眼很多,一口承诺将原先对李应元的通缉令撤销,并答应给他一个官身。
官场上最重要的就是靠山,裕谦又不知道陈昆已被击杀,只道李应元身后站着陈昆和谢迅两大顶尖高手,对他颇为笼络。
虽说文人向来鄙视武夫,但到了裕谦这种高官,却明白顶尖武者的杀伤力,知道谢迅和陈昆这样的武者真要刺杀某人,那就是三公九卿六部尚书也不见得能抵挡,不会拿出对付寻常武将的那副嘴脸,反而有很多嘉许。
李应元趁机提出希望得到定海知县的职位,帮助裕谦完全解决定海英吉利人的问题。
裕谦觉得诧异,但也没有完全拒绝,只说一切都要按照规矩走,没把话说死。
明朝到了此时已经是风雨飘摇,不管是北方的满人政权,还是西北的农民军,都无法抵御,尽显末日景象,原先的一些官场规矩早就崩坏,买卖官职的事情变得很是平常。
定海知县本来也不是什么紧要职位,李应元如果是普通的秀才,找对了门路,花个七八千两银子,估计也能捐出个知县。
至于现在,定海都被英吉利人占领,原来的知县被软禁,这个职位就更不值钱了,或者说就算白给,也没有人愿意拿到这么个没用又危险的职位。
等到谢迅和李应元从巡抚官邸退出,便有位姓白的师爷,和李应元密议一番,告诉他应该给哪些人送钱,分别送多少钱,又怎么送,把这些门路都给他讲清楚。
李应元请这位白师爷做幕僚,上下打点,前后花了一千二百多两银子,十多天后果然拿到定海知县的任命状。
谢迅拿着那份任命状翻看,表情有些复杂。
“师弟啊,这定海明显是个火坑,你又何必往里跳呢。你要真想当个官,过过瘾,也该找个富县当去,怎么就找了个被外夷占领的县呢?”谢迅问道。
李应元把任命状仔细收起来,叹了口气,道:“这定海之事与我有莫大因果,却是要了结的。
原先我跟裕谦巡抚提起当知县的事情,本来只是试探他,如果他不同意我当知县,那我踏踏实实就把这事情放下,修自己的武道去。
但既然他答应我当这个知县,我就要了结了这桩因果,不然恐怕以后成为心魔。
师兄放心,这定海之事复杂无比,一不小心就可能跌得粉身碎骨,师弟对这些也是明白的。”
谢迅原先对李应元从没有真心相对过,还多次挖坑和利用李应元,但在大仇得报后却对李应元的帮助有感激之情,又觉得有些愧对李应元,对这个便宜师弟倒是比以前真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