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弟啊,你这段时间在定海,所思所想的不会就是怎么对付英吉利人吧?”
“自然是这个,那还能有什么?”李应元却不明白对方的笑意哪儿来的。
李应元毕竟还是年轻,对人心的把握不足。以谢逊的眼光看,他一个毛头小子要对付英吉利人,一是瞎参乎跟自身没什么关系的事情,二是不自量力,这样的军国大事又岂是他这样的人涉足的。
“哦,我只是...算了,师弟有进取心,也是好的。”谢迅揉了揉面庞,似乎还是有些不明所以:“既然说到这里了,倒要问一问师弟,你这平英策讲的是什么?”
“我这段时间到处走动,把英吉利人在定海的军事部署和军舰情况等都摸清楚了,每艘船的排水量、行驶速度到船上火炮的数量、种类和射程,包括船员数量都打探清楚了。
师兄把这给宋游击拿过去,必然对以后我大明对付英吉利人有巨大帮助。”李应元停了一下,继续自信地说道。
“我这平英策分为上中下三策。
我观这英吉利人,船坚炮利,整个舰队至少有三四百门火炮,更难得的是士兵训练精良,绝不是轻易对付的。
要真要正面对抗,至少要集齐五六百艘大明战船,才能与英吉利人相抗衡,我都怀疑大明这边能不能这么多船和水兵来。
所以,这上策嘛,是以怀柔为主,先许诺对方经商,然后我们自己大力发展造船业和军工业,建造英吉利式的战船和火炮,训练好海军后再跟人一决雌雄,以此为最佳。
中策就是以外交手段,联合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对英吉利国施加压力,让他们退出定海,否则就跟这几个国家一起围杀他们。
下策其实不怎么好,就是用驱虎吞狼之术,挑拨扶桑人和英吉利人的关系,让他们大打出手,我大明就可以从中渔利了。
只是,这办法后患无穷,还是采用上策得好。”
“你这些计策听着倒可以,只不知师弟能不能把这一套计谋写出来,师兄我可以把他拿给一些大人物,让他们斟酌。”谢迅点了点头,说了起来。
“师兄也觉得我的计策可行,那太好了。
我这段时间研究英吉利人的施政方法,颇有心得,本来是想写一本十万字的施政总纲的。
然后再按照天下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写个十万字以上的改革方案。
只是,时间紧迫,现在还是先简单写一篇平英策也就罢了。师兄,你觉得这样怎么样?”李应元问道。
“我觉得...我竟然无言以对。师弟这是要写一本三千六百万字的鸿篇巨著,师兄我竟然找不到任何理由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