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认为西非是一个软肋,海军辅助舰队和南非王国海军联合作战,已经在西非取得了一些战果。非洲公司组织的刚果和尼日尔軍队,在地面上进展同样快速,海陆配合,已经将英国势力从几内亚湾完全驱逐出去。
目前英国在西非的据点,基本上只剩下一个几内亚比绍。如果能从地中海抽到三十艘主力舰,开往西非地区,足以拔出英军最后的据点。非洲公司的陆军,也已经在尼日尔河上游向法国殖民地发动了猛攻,海陆配合一旦拿下塞内加尔,从这里出发,燃烧石油的中国海军舰队,有能力直接从佛得角开往英国本土。
占领西非之后,还能切断南美地区向英国的物资输送,失去印度之后,巴西的棉花至关重要,失去巴西的棉花供应,就不是纺织工业破产的问题,连军用棉纱都会成为稀缺资源。
海军还计划另一个大计划,那就是切断北美跟英国的直接联系。
英国海军一边在跟中国争霸地中海,一边还维持着北美航线,始终有强大分舰队在提供护航,让中国的破交舰队对英国北美航线的运输一直无法切断。
英国人保持北美航线一个最大的地利就是,英国本土距离纽芬兰岛的距离实在太近,几乎可以说是北美大陆距离欧洲最近的距离。这样就保证了美国的物资沿海北上,最后在哈利法克斯、纽芬兰等地接受英国海军护航,然后安全的度过大西洋,将美国生产的宝贵的粮食、武器装备甚至粗钢等原料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英国。
因此水师的计划是,直接攻占这些英国港口,否则根本不可能切断英国航运。尽管中国海军舰队数量更多,但洒在大西洋这样广大的海域,根本就看不到。后世每时每刻航行在世界海洋上的远洋巨轮数量高达十万艘,可大海上走一圈还是茫茫一片。中国就几百艘巡洋舰而已,可以封锁一个港口,封锁一条河流,但不可能封锁一片大洋。
既然英国商船和舰队一进入茫茫大海就很难抓到,那么就直接在他们停靠的港口下手,攻占他们的港口,让他们无处停靠,问题也就解决了。
但这个方案,皇太子还是不太满意,他盯着的是英国海军,要摧毁的是英国基于强大海军建立的上海霸权。没有了海军,就英国那几座孤岛,皇太子根本不放在眼里。
于是水师只能继续修改计划,可是从地中海突破,直接摧毁英国舰队,困难太大。
英国占领的马耳他犹如一根毒刺,一边是被英国和意大利夺走的西西里岛,另一边是非洲之角突尼斯,中间是一道突尼斯海峡。英国海军集中部署在这里,只要中国海军无法在海战中直接摧毁英国海军,就必须撤退。
在周固的奏折中,简单的提了一些意见。
首先是领土的划分,将南部的泰米尔地区,跟锡兰合并,控制保克海峡两岸。
然后其他英属印度领地,划入非洲公司领地,跟西印度、孟加拉合并。这片广袤的次大陆将连为一体。不过印度尚存在大量的土邦领地,周固的建议是,继续保持这些土邦存在。先继承英国人的政策,待其他地区改革完成后,在讨论土邦问题。
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统一化。首先文字要统一,不过在近两亿人口中推行汉语,成本太高。但如果只局限于行政中,有可行性,也是必须的。
因此汉语将会被定位官方语言和官方文字,照顾到印度的民族和语言实在太多,汉语和汉字作为所有地区的官方语言之外,在不同民族区域,可以兼顾其他民族,采取双语进行官方文件记录。
通过科举强化精英阶层的汉语汉字水平,想做官,不问出身和背景,只要有学识,能通过科举即可,而科举的文字为汉字,初期可以兼顾其他语言文字,但会保留一些独立的,纯汉字考题,通过逐步扩大汉字考题比例,推动完全的汉字化。
这些奏折只是一个提纲,也不需要详细的条款,因为不会遇到特别的难度,因为非洲公司在印度扩张期间,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从印度河扩张到恒河流域,基本上大部分印度民族和宗教,非洲公司都碰到了。他们来进行这个统一化是最佳人选,也只有他们能够做到,并且印度次大陆基本上并入了非洲公司,他们做这件事,也是责无旁贷。
至于改革的成本问题,非洲公司会算这笔账,他们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统治,也是经过艰苦的改革,一次性投入大,但改革之后的长期运行成本却会降低。即便成本高昂,非洲公司也有足够的能力支撑这样的改革。
皇太子看过奏章之后,并没有太在意,他不喜欢周固这个儿子,同样也不喜欢印度,在他眼里,美洲要重要的多。
美洲的问题却让他一直头痛不已,治安战越打越激烈,枪支越没收越多,反抗越镇压越强。
海战也不让人省心,地中海方向的海军调动已经完成,两百多艘中国主力舰对抗一百来艘英法舰队,多次爆发激战,可结果让人很不满。接连三次双方加起来超过百艘主力舰的大型海战,竟然没有击沉一艘英国铁甲舰,当然也没有损失一艘己方铁甲舰。
铁甲舰的防护太硬了,硬到超过这个时代火炮的能力,双方都拥有复合型装甲,钢制线膛重炮,英国人为了追求大口径,甚至还主力炮还是前膛炮,口径高达402毫米。这样口径的巨炮,理论上都达到了二战水平,可为什么还是击穿不了防护装甲呢,原因很简单,火药技术发展之后,双方的火药基本上都还是黑火药,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只能用于民用。火药棉威力很大,但很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