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节 印度局势(3)

同时周固向非洲公司保证,将试图说服皇太子,解除这个半年限制,并且希望让皇太子承认,非洲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任务,尽管没有完全消灭英军,但英军实际上已经战败,不过苟延残喘罢了。

如果不能说服皇太子,周固保证,如果有机会,他将会补偿非洲公司。

一个注定要当皇帝的皇太孙的信用,还是值得信赖的,而且非洲公司也更愿意跟周固打交道,如果皇太子的话,基本上不可能跟他们商议,而是直接给他们施压。

他们从皇太子身上,可以看到那种传统权术中,君王身上永远让人无法捉摸的气质。

但皇太孙周固就平和多了。

英印軍队很清楚大局已定,加上印度籍士兵坚守的信念确实不行,尽管这个过期不接受投降的霸道通牒,让英国人感到很不满,认为这很野蛮,但他们还是不敢挑战这种霸道,他们理智的选择了投降。

印度局势在五个月二十六天的时候,正式确定下来。

从1600年12月3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印度贸易特权开始,英国在印度长达两百多年的存在结束了。

在印度方向,英国也出局了!

不过印度的故事还没有结束,社会秩序还远没有恢复,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南北双方经济重新调整都用了五到八年时间。印度是一个十倍于美国南北双方的地区,要将这里的经济秩序,从混乱中重新恢复本就很难,而且是必须从旧的经济链条上打断,嫁接到一个新的经济系统中,难度何止十倍百倍。

周固刚刚结束战斗,就开始谋划印度恢复问题,他迅速向皇太子和皇帝上了一封奏折,要求在印度进行变法。

最大,也最富有勇气的改革内容是,他要在这里: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中国的棉纺织工业规模比英国更大,可是大多数棉纱是自产的,棉花可以进口,但棉纱大多自产,少部分进口,也主要来自于日本、朝鲜等工资低廉的国家,以及美洲等产棉的海外领地。

英属印度的棉花加工,主要是加工本地棉花,然而出口的更多是原棉,可现在农村地区十分混乱,否则农民也不至于涌入城市当难民了,农村秩序崩溃,导致棉花种植已经中断,加工当地棉花基本不可能。原料从印度河地区进口,本就是跟日本、朝鲜争夺了原料资源,棉花价格自然上涨,出口又是跟其他国家竞争,棉纱价格又下跌,在成本和售价两头挤压下,越生产,越亏损,资本家生产的积极性很低。

周固知道,根源就在于突然中断了对英国出口,而英国本是英属印度最大的市场。但恢复对英国出口,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战后,都很可能无法恢复。

重点得放在解决当地原料问题上,城市秩序好解决,农村秩序难解决,由于战争,由于饥荒,主要是战争造成的饥荒,让农村生产秩序崩溃。

现在中国登陆部队已经不局限于只占领沿海港口,战线已经推进到了腹地深处,整个本地治里、科钦以南的印度半岛,和中部的大土邦海德拉巴,都已经被占领。南路军正在北上进攻英属印度仅次于加尔各答的重镇马德拉斯(金奈),攻打中部最大的土邦海德拉巴。北方战线,度过印度河的主力部队,已经开始进攻加尔各答、拉贾普达那(有二十个独立的土邦政权)。

可以说进军速度是极快的,两军汇合,占领整个英属印度已经是旦夕之间。可进军速度越快,治安问题就越严重。

各种势力之复杂,远超周固经略曼尼普尔时候遇到的情况,那时候他就感到混乱不堪,那么一个小国,怎么能有那么多的民族,那么多种语言,那么多的仇恨和那么多的恩怨呢。

可现在跟印度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里的独立势力是以百为基础的,几百个土邦政权,几百个不同民族,几百种大小宗教、圣徒势力。有时候,周固甚至有些同情英国人,他们就是在这种地方维系了几百年的统治,但有时候他又恼恨英国,几百年的统治,大航海时代就开始在这里立足,但英国人竟然没有为解决这里的混乱做出任何努力。书同文、车同轨他们一点措施都没有采取!

周固不断的走访后方的乡村地区,形似之复杂超出了想象。有包税商统治下的穷的骨瘦如柴的印度农民,有英国商业资本经营的富得流油的超大农场,有实际上已经破产,却愣充体面人的小土邦王公,有富可敌国却吝啬无比的大土邦王公,有几百万自耕农,上千万自耕加租佃的佃农,还有数千万完全没有土地的雇佣。中国有的农业形势这里都有,中国没有的农业形势这里也有。

时刻陷于破产边缘的农民,被地主、殖民者榨干油水之后,奸商还会爬上来猛吸骨髓,破产边缘的农民,在他们看来不是一无是处,而是一个个肥羊,高利贷在这里流行。不借钱就无法生存的时候,即便是魔鬼的钱农民也敢借,借了没法还,只能卖儿卖女,人口买卖在这里完全公开化。

周固身在曼尼普尔执政,印度的消息他听的很多,英国殖民者吹嘘的那些功绩,他曾经也相信,比如他们吹了几百年的废除人询制度。可现在周固不信了,有这么多的罪孽,有这么多的不公,有这么多的苦难,有多少是殖民者造成的,相比他们带来的建设,他们造成的破坏难道不是更多?

可是周固在盛怒之下,却依然能保持理性,他还是跟那些英资大农场谈判,派人通知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如果缺乏资本,甚至可以介绍贷款给他们。如果不恢复生产,他们的土地将会被政府拍卖给愿意恢复生产的投资者。当然他们会得到拍卖到的资金,但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拍卖的价格会低到让人流泪。

英国大农场被迫招募工人,恢复耕种,农时已经误了。许多棉田荒废,那就改种大豆。实在无法开业,甚至暂时都找不到所有者的农场,政府直接接手,从非洲公司调来了一批又一批基层官员,他们组织农业生产是没问题的。

想尽一切办法恢复农村生产,在这个农业国家中,九成的就业来自于农业。恢复生产,意味着减少损失,更重要的是解决难民问题。农村无业雇佣找不到工作,就没有吃的,就会跑去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