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节 印度局势(2)

但效果不明显,资本家在战争爆发之后,都想办法逃跑了。欧洲人,能跑的都坐船跑回欧洲了。本地商人甚至有的也跑去了欧洲,或者跑回乡下躲起来了。后来乡下饥荒,没被饥民杀死的,又不知道跑去了哪里。即便又回城了,可能都已经破产了。而且即便有资本的商人,他们也不打算马上恢复营业,这是战争期间啊,鬼知道那发炮弹就又打过来了。

为了恢复工人就业,周固采取了紧急措施,拍卖资产。先是将大量英国殖民政府的官方资产以低廉的价格拍卖,吸引周边的资本家来抄底。从中国、公司印度领地、阿萨姆和曼尼普尔招商。

英印政府持有大量的固定资产,英国人擅长土地财政,他们手里持有大量的公共土地,拍卖出去就是一笔庞大的资产,但政府不是要这笔紧急的资金,要的是投资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定价很低,可有相关条件,相应面积的土地,必须提供相应的数量的就业岗位。

于是一大批的港口码头,铁路、机车厂被廉价拍卖给了资本家。大量公共土地被廉价卖给了商人,哪怕他们盖豪宅,大修土木呢,能解决就业问题就行。

但最大的杀手锏还是有组织的恢复生产,他跟当地欧洲人商会谈判,跟印度人商会谈判,告诉他们,他们的产业必须在一个月之内恢复生产,否则政府将按照商业登记吊销他们的营业许可。对欧洲人更狠,限期内如果不愿意开业的,直接拍卖他们的资产,尤其是那些工厂,因为能解决大量就业问题,如果不开工,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如果这些人肯开业,占领军将会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难题,包括原料供应问题,治安问题,同时也会保护他们的私产。

低廉价格的公共资产诱惑,没收财产,吊销许可的威胁,让短时间内大量商业机构恢复营业,大量工人回到工作岗位,大量难民找到工作。

当然遇到的问题还很多,这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这个经济体跟旧的商业体系彻底脱离之后,想让他重新嫁接到新的经济体系之中,困难重重。周固建立了一个经济恢复委员会,邀请一些大商人进入其中跟占领军政府官员一起工作。

码头开始运作,原料问题可以解决一部分,从附近的公司领地可以采购原材料,从当地农村也可以采购一些原材料,棉纱厂等初级加工业开始恢复。但产品卖到哪里去呢?过去这里的棉花和棉纱虽然也向中国出口,可绝大多数是用来满足英国市场的,现在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棉纱进口国英国断绝了跟亚洲的经济联系,这个市场如何填补。

因此普遍认为,皇太孙跟他父亲不同,持重大气,皇帝执政的时候,就看好这个孙子,甚至一度反太子势力寄希望于周固直接绕过他爹登基,可稳重派担心那会重演建文帝的覆辙,加上反太子势力主要反的是外戚干政,太子本身是个符号,太孙依然是这个符号,跟外戚势力关系同样紧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皇太子一直不喜欢这个暮气沉沉的儿子,不然也不会将他按在曼尼普尔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一待就是二十年。

周固到印度后,做出了一个争议很大的决定,他跟印度半岛上的民族势力建立了联系,用武器装备支援这些势力,让他们的反抗军配合中国軍队作战。他跟某些势力达成了协议,他不同意印度民族势力要求的独立,但是答应战后允许他们在中国的统治下自治。

这并不能让所有的民族势力满意,不过周固只需要一个派系支持他就够了,谁支持他,他支持谁。他支持谁,谁就强大。

于是一支自称印度独立军的武装开始强大起来,领导者是一批商业领袖,他们在英国人打造的商业网络中受益,可他们没有选择做英国人的走狗,而是一直为民族独立默默付出。

軍队在前线奋战,周固坐镇后方,一方面跟非洲公司一起,努力恢复交通,恢复物资供应渠道。他甚至还跟当地的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商业势力合作,这些人手里也是掌握着一张复杂的商业网的。单靠非洲公司,在英属印度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很难将海量的粮食分发到每一个饥民口中。

非洲公司从中国、非洲、澳洲大量采购粮食,然后通过当地的商业网,出售出去。大大压低了当地的粮价,穷人也渐渐能够吃得起饭了。同时重建起来的商业网,也将当地生产的棉花、靛蓝、蔗糖输送出去。

周固不急于在军事上采取行动,反而耐心的用一个月时间署理民间商业网络,反倒是非洲公司着急了,他们只有半年时间,现在却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就剩下五十天时间,可英属印度大部分依然掌握在英军手里。

周固稳定了商业网之后,接着开始跟当地土邦进行联系,他向这些土邦主许诺,会尊重传统,这些土邦依然独立,以前英国怎么样,现在中国就怎么样,不会干涉和剥夺土邦王公的权利。

条件则是,这些土邦不能再支持英国了。在英国统治下,土邦王公很少有大量軍队的,因此拉拢他们被认为没什么价值,所以军方一直没怎么进行拉拢活动。

可周固成功拉拢到周边土邦之后,却让形势大大逆转,这些人虽然无法为軍队提供直接的军事支持,但却能提供情报,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他们的国土迂回攻击英军,驻扎在这些土邦的英军,兵力分布、火力情况,都被这些土邦送到了非洲公司军官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