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普尔同样是一个以东亚人种为主的国家,当然血统中必然夹杂了一些印度成分,但从外貌上看,明显跟缅甸人相似。当地传说中,古代中国齐朝国王与中亚王朝公主通婚,后代建立了这个国家,这个传说可信度不高,跟波斯、马六甲等地传说的某某中国公主曾嫁入这里的故事相似,都是因为古代中国太过强盛,周边民族给自己脸上贴金
跟阿萨姆不同,曼尼普尔不是一个容易发展的地区,这里没有大河通往大海,主要以山地为主。东部跟缅甸以若开山脉、纳加丘陵为界,西部、南部跟孟加拉接壤,北部就是阿萨姆王国。
曼尼普尔相当于后世印度的曼尼普尔、米佐拉姆和特里普拉三个邦,土地面积跟北边的阿萨姆王国其实差不多。但山地占了国土的一半,可以开发的谷地只占了百分之四十左右。而且被封闭在一个个山谷地带,交通极为落后。而且民族众多,分割的地形,非常容易形成独立的民族。能够明确区分开来,在语言、文化上明显不停的民族,就有三四十个。
这样的一个国家,想要发展起来,当真是地狱难度。
对比一下北方的阿萨姆,皇太子在这里经营的时候,费尽了心力,吸引了大量移民,才终于发展起来。而曼尼普尔连移民都吸引不到。周淳成为阿萨姆国王之后,对这里几乎是放任自流的,为了吸引投资,甚至将一些地区的管理权都授权给一家家商业公司。采取高度自由化的政策,只要能带来钱的,就能得到一切。结果阿萨姆人口在最近三十年中,从八百万人增长到了三千万,翻了三倍。
而曼尼普尔在皇太子执政的时候,人口一百多万,交给周固后的二十多年中,也只增加到三百万人。
但周固这个皇太孙在这里的执政,却得到了高度的认可。曼尼普尔经济落后,发展条件差,周固主要精力放在改善交通和鼓励教育上。他将财政的绝大部分都用来发展教育。结果阿萨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可识字率勉强达到一半。但曼尼普尔却建立了覆盖所有人的学校,识字率高达九成。
鉴于没有出海口的劣势,周固用了二十年时间,用紧缩的财政修建了一个覆盖全国的铁路网,铁路网的核心还不在国内,而是属于孟加拉的吉大港。国内所有重要城市,都有通往吉大港的铁路。
吉大港所在的孟加拉,归非洲公司管辖,因此周固加强跟非洲公司的关系。除了吸引投资的考虑之外,他更需要通过非洲公司的商业网络,出口曼尼普尔王国的物产。
用了二十年时间,曼尼普尔人口从他接手时候的一百多万,发展到了三百万人,尽管连阿萨姆的一成都不到,但相比贫弱的基础来说,堪称脱胎换骨。
经济上,除了改善交通之外,还高度重视农桑,山地众多就种植茶叶,山谷平地,这植桑养蚕,花费重金建立了桑蚕学校,缫丝、织稠,尽量延长产业链。
这里的桑蚕业之发达,甚至已经取代了中国,成为非洲市场上的第一大丝绸供应国和第一大茶叶供应国。利用桑蚕、茶叶、造纸等工业,将一个贫弱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工业产出和税收高达七成的工业国。
搞教育、修铁路、培养产业,这些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但更需要的是耐心,这被看作是皇太孙最大的优点。
中国軍队如约没有继续进攻,美军则退出了渥太华以西、圣劳伦斯河以北的英属领地。
中国軍队立刻调转方向,一半兵力转而西进,打算扫清落基山以东的广袤土地,由于落后的交通问题,一旦调走他们短期内很难回来。
另一半兵力就地清扫五大湖区的抵抗力量,占领区的自发抵抗十分激烈,渥太华战役轻松胜利未必是好事情,大量脱离軍队的当地青壮,许多都加入了抵抗军,进行游击战。他们熟悉当地的每一条小河,每一片树林,这给占领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尽管英国农业的资本化程度很高,但在殖民地,获得土地还是相对容易,于是有大量的自耕农,尽管他们的土地规模,很难归类于小农,上千亩土地的农场只是小农场,放在中国都算大地主了。
永远不要低估农民保卫自己土地的勇气,中国人如是,英国人亦如是,跟中国不同的是,英国人的自发抵抗行为比较散乱,因为他们缺乏乡村级别的组织,没有宗族之类的凝聚力。而且居住地也相对较散,很难集结起来。不过他们的抵抗军规模却比中国乡村团练要大一些,此消彼长,乡村一级的组织力弱,导致他们以党派为组织的地方组织却相对较大,因此他们可以组建民兵。
这些民兵多则数百人,少则数十人,互动范围很大。
民兵又具有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特点,没有军装,只有武器,躲入农场,你很难分别他们是农民还是民兵。
占领军第一步计划是,勒令所有英国农民交出武器,并在各地拉网式围捕抵抗军,一旦那个地方发生袭击行为,立刻搜查当地所有农场,发现武器,立刻将整个农场居民逮捕。
这种措施非但没有把抵抗行为镇压下去,反而愈演愈烈,激起了更大范围的反抗,因为没人愿意交出武器。
这种情况,让占领军感到头痛不已,但却短期内无法解决问题。
不过大问题解决了,北美的战事已经进入治安战阶段,不会大型战役了。而另一块英属领地,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英属印度,正面战场上,中国軍队占据绝对优势,问题还是占领的问题。
印度人比英国人更加驯服,自发反抗这种事他们做不出来,最大的问题不是抵抗运动,而是治安问题。
英国人始终无法解决殖民地经济化程度这个问题,或者说他们没有意愿解决,还要故意推动经济化。所以英属领地的粮食产量是逐年降低的,连续三十年的和平,让这里的经济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北美地区,比欧洲的法国、德国等传统国家都高。
土地都被用作种植棉花、黄麻、靛蓝、甘蔗等经济作物了,种粮食的土地自然就少了,一方面这是英国人的推动,他们建立的商业网络,让农产品十分便于交易,另一方面也是农民被迫的选择,由于包税制下的高赋税,种植粮食在这里根本就活不下去,只能种植经济效益更好的经济作物,然后换取粮食,反而能勉强为生。